进入老年版

培育“新农人”迈上“兴农路” 全链条“农创”服务助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记者 康诗文 柳家欢

围绕培育、助创、带富机制,从农创客培育、成长、发展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助力“新农人”创出新天地,助推农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全链条“农创”服务新模式,创新发展“来料生产加工 一坊带共富”、智慧“共富舱”等特色做法,这一改革成果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有效推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招引+提升+激励”

创客培育机制聚焦“客从何来”

“新农人”是推动农村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我区的广袤乡村,一群怀揣梦想与激情的“新农人”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篇章。陈琳琳,一个被奉化农旅融合美好愿景吸引的年轻乡村CEO,在这里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应可辉,一个土生土长的奉化人,因父亲经营的九岙水蜜桃园结缘农业,选择回到家乡,将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创新经营模式“嫁接”到水蜜桃种植上;舒开河,带着对农业科研的热爱,将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带到裘村,助力当地水产养殖户增收致富……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区专门制定与实施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举措,通过专职岗位、专场招聘、专项赛事等活动,大力招引乡村CEO、农村自媒体运营者、农文旅策划人等人才以及成长型电商团队。去年以来,我区已成功引育农创客300余名,落地农创项目39个,这些“新农人”的到来,为我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区已组建由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创客能人等20余人组成的“创客导师团”,开展“共富围炉会”、农业经理人等培训及创业经验交流活动13场,遴选农民进高校等专业机构进修学习45人,培育农创客100余名。

“政策+平台+解难”

助创服务体系聚焦“创业有助”

在我区,创业不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赵洁,一名享受奉化政策红利的农创客,她成功的背后,是我区对农业创新创业的全力支持。去年11月,我区举行了一场招募大会,溪口镇东山村迎来了云南创客团队“田舍”,大堰镇四岙村吸引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高材生加入。

为助力农创客的成长与发展,我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助创服务体系。在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招引、资金奖补、产业扶持等政策。2023年,我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乡村CEO运营支持政策,对乡村运营师实行“运营补助+按比例增收奖励”5年最高400万元的组合奖补。去年,累计兑现各类政策奖补资金1300万元。在服务层面,成立奉化区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组建农创客发展联盟,建设青农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农创客提供交流、合作、提升的机会,至今已协助农创客解决创业问题20余个,助力乡村运营团队落地农文旅业态项目26个,先后推出“青农创客贷”“农业创业贷”等惠农金融产品6个共19亿元授信贷款。

同时,我区还通过驻企专员、科技特派员、镇街帮办等制度,为农创客提供“管家式”服务,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此外,我区还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流转等方式,为农创客提供稳定的创业基地。这些举措的实施,让农创客在奉化这片热土上得以安心创业、奋力拼搏。

“产业+品牌+业态”

融合带富机制聚焦“奉献有为”

在我区,农文旅结合、农工结合、电商直播、数字化农业等新模式层出不穷,农创客不仅自己创出了新天地,更带动了百姓共同富裕。赵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了乡村旅游项目;应珊蓉通过电商直播,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叶宁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了农业智能化发展……他们的故事,是奉化众多“新农人”带动百姓共同富裕的缩影。

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产业+品牌+业态”全领域融合带富机制,依托丰富的山海景观、特色农产品和非遗民俗文化等资源,引导农创客开发了一系列田园观光、农果采摘、运动休闲等项目,打造了特色农产品品牌和非遗品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全区已落地运营乡村音乐咖啡吧8家、高端民宿30家,开发户外徒步线路15条,去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

同时,我区深化数字赋能,推行智能种植、农产品电商直播等模式,通过“庄园+农户”“直播+农户”等联农共富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近年来,我区在城市文化中心专门设置1000平方米“亲爱的玛丽”网红直播基地,带货2.5亿元。全区已建成共富工坊87个,智慧“共富舱”311个,带动农村人口就业1.1万余人,人均年增收超2.5万元,带动3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2500万元。

站在新起点,我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之路,以全链条“农创”服务新模式为引领,全面激活农业创新创业的无限潜能,构建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创新创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深耕田野,吸引更多“新农人”共创乡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