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民宿集群激活“共富密码” 东山村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记者 邬怡灵 毛豪力 通讯员 俞晨慧 沈紫莹

近日,溪口镇东山村获评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成绩的背后,是东山村干部群众在缩小“三大差距”中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付出,通过发展民宿产业集群、促进乡村共富、打造未来乡村,东山村逐步铺就乡村振兴之路,从原来的“后进村”,成为现在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88万元。

产业集群:

用民宿撬动“美丽经济”

几年前,东山村还只是个产业单一、发展滞后、经济薄弱的偏远小山村。随着第一家民宿乐居东山落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加入开办民宿的行列,一家家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乡愁文化,东山村逐步形成了以民宿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发展民宿产业,最大的难题是没有土地。东山村依山势而建,平地资源紧张,唯一的办法是促使村民转变观念,拿出土地参与村庄开发。经过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谈心、讲政策,更多村民的心思“活”了起来,出租闲置房屋或将自家房屋改建成民宿。如今,村里已有8家精品民宿,总计50个房间、65个床位,另有1家咖啡馆和1家农家乐,一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目前,村里已梳理出更多闲置农房,引导几十户村民将30间农房原拆原建,在今年打造为‘短租房’和‘长租房’,以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佩伦说道。

形成民宿产业集群,还得益于各民宿间的紧密合作。在客流高峰期共享客户资源、建立完善的游客接待和服务体系,使多家精品民宿成了东山村民宿产业的网红名片。其中,“花庭·东山上”民宿获评省级金宿,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村内劳动力就业20余人。

乡村共富:

经济与文化的双向推动

“美丽经济”持续升温,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东山村,去年新建成的“一览”咖啡馆和环山步道成了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为村民带来多样化的增收途径。一些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饭”:年过八旬的村民冯根发养的鸡,成了民宿的招牌菜“瓦片鸡”的地道食材;一些村民在步道沿线和游客集中点摆摊销售土特产和手工艺品,旺季时一天的收入最高可达千元。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东山村旅游产业与住宿餐饮、休闲养生、农副产品销售等多产业相融合,为东山村迈向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灯光亮化工程、道路拓宽与硬化工程、垃圾分类投放及中转站建设、露营基地建设……以发展民宿产业为抓手,东山村还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此外,去年该村还完成累计里程约5公里的游步道环线和停车场建设,串联起村内外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体验。

去年中秋节,东山村的“花开东山”共富工坊联合三家民宿举办了首届月亮节,邀请村中55位老人欢聚一堂。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共同制作手工月饼,折射出东山村的浓浓乡情。徐佩伦告诉记者,东山村会定期开展此类活动,增强村民间的情感联结,唤起更多人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为乡村共富增添人文光彩。

未来乡村:

多产业融合的新蓝图

一个月前,东山村与来自云南的运营团队签订了乡村CEO运营管理协议,着力推动“雪窦山民宿聚集区”乡村IP建设,打造“宿集、食集、行集、物集、艺集”五大业态集群,构建“景区+村集体+群众+公司”运营体系。未来三年,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吸纳新农人、优化闲置资源等方式,逐步完成宿集打造,搭建从餐饮、住宿到体验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同时,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推出林荫禅修、亲子研学等精品线路,丰富游客体验,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东山村还将挖掘传统文化和乡愁产业,发展特色小吃、手工艺和非遗技艺,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等活动,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实现增收。结合弥勒文化,村内还计划打造美育主题村落,推出音乐节、创意伴手礼和艺术表演,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通过五大业态协同发力,推动东山村发展行稳致远。

如今的东山村,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偏远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而是一个富有活力、充满希望的现代化村庄。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东山村正在坚定迈向“未来乡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