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党建引领聚“她”力 巾帼先行树新风 西坞街道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柔引擎”

通讯员 段凌云

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在家庭,家庭治理的主线在女性。女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西坞街道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女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共同富裕、居家养老、“我们的家园”建设等方面凝聚“半边天”之力,发挥“半边天”之智,推动服务重心向末梢倾斜、向家庭扎根,为乡村治理赋能蓄力。

“她”力量,筑牢平安网格

在庙后周村,村民们“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愿意跟“爱月姐”说说,她不仅会认真倾听,还会帮忙捋清思路、耐心疏导。村民口中的“爱月姐”名叫周爱月,今年62岁,是庙后周村妇联主席,还兼着村网格员的工作。“热心肠”“做事公道”“刀子嘴豆腐心”是村民对她的一致评价。

2022年,村民周某找到周爱月时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说妻子带着小孩回台州三门县的娘家,不回来了。周爱月很快了解了事情缘由,原来是因周某的丈母娘心疼女儿,担心女儿远嫁在外受欺负,反对女儿返回。看到茫然无助的周某,周爱月决定与周某一同到三门县,去做做周某丈母娘的思想工作,消除双方的误解。经当面细致沟通,最终周某丈母娘打消了顾虑,周某高兴地带着妻子、抱着孩子一同回了家。

在西坞街道,像周爱月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如金溪五村“阿玲嫂”、东陈村“飞跃婶”等,这得益于妇联与网格的协同建设。近年来,西坞街道锚定乡村一线,以党建带妇建,发扬“巾帼优势”,以妇建促党建,展现“巾帼之力”,将基层妇联组织与基层治理体系、网格化管理有效融合,巧用“她”力量,巧解“千千结”。

目前,街道共吸纳了45名了解村情、妇情,办事热心,公道正直的优秀妇女加入乡村妇联网格。她们发挥“细心、耐心、热心、共情”等柔性优势,聚焦网格巡查,邻里矛盾、家庭纠纷调解等工作,有效助力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中最需要的互相信任、尊重、理解的关系,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柔性机制。

“她”奉献,缔造和美家园

“这里就是我想住的地方,就是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来自湖州长兴的朱新民已经84岁了,现和妻子旅居在西坞蒋家池头村,他们表示,“这里不但环境好,还有老年食堂,价钱实惠,三餐供应热菜热饭,小菜三天不重样,吃得舒服也健康。”朱新民夫妇在蒋家池头村已经居住了4年,并且表示“一点都不想回去”。

让朱新民夫妇赞不绝口的蒋家池头村老年食堂建于2017年,运行8年来,“生意”越来越好,来就餐的人数翻了一番。

农村的老年食堂不算新鲜事物,但有的办着办着就逐渐冷清了,蒋家池头村的老年食堂为啥却越办越红火?秘诀是什么?“我们有一支由76名妇女组成的和美志愿服务队。”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陈伦解锁了答案。

76名志愿者轮流值班,每天早上6时开始忙碌,从洗菜、切菜到端盘、洗碗,一直到午餐结束;下午2时,志愿者又要开始张罗晚餐,一天9个多小时的工作时长,每人每月大概轮值1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趁现在年轻,就想为老年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和美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杨亚凤说,“钱是赚不完的,但照顾老人的志愿服务不能落下。”据了解,很多志愿者平时都在上班,轮到值班的日子,他们宁可请假,也要放下手里的活儿,过来帮忙。

8年来,和美志愿服务队中没有一名志愿者中途退出,队伍反而越来越庞大。除蒋家池头村外,邻村税务场村的邬杏娣、以及来自鄞州区的俞维能等外村妇女也积极报名,“只要食堂缺人手,吆喝声就成。”

照顾好老人的生活,让老人居家养老,乐享“夕阳红”,蒋家池头村的和美志愿服务队做出了榜样,成为奉化农村居家养老的一大品牌。截至目前,西坞街道建成运行的村老年食堂共有7家,由560余名妇女负责日常运行志愿服务。

一顿热乎饭,暖胃更暖心。妇女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让老人安心、无忧养老,也大大减轻了在外工作的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

除了在“银发康养”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外,西坞乡村女性还广泛地参与“我们的家园”建设。无论是在垃圾分类、困难帮扶、家风建设,还是在关心儿童成长,关爱家庭幸福、环境治理等方面,处处都有妇女志愿者的身影。她们共同助力打造和美家园,真正让西坞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她”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去年4月,庙后周村“周家私房菜”装修后重新开业,店面扩大、包厢增加、就餐环境改善。开业以来,客人络绎不绝,营业额平均每月10余万元,同比增长20%。

2017年,周炳娜在村里桥头边的自家住房支了个门面,经营农家乐。因选择菜品用心、烹饪口味地道,农家乐吸引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尤其是2022年后周边“万亩方”的建成,以及庙后周村粉黛花海、非遗和农文旅的持续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周炳娜的私房菜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时孩子还小,父母年纪也比较大,没办法全职到外面去上班。”谈起当初办农家乐的初衷,周炳娜感叹道,“抱着试试的态度就开了这个农家乐,反正都是自己打理,没有请人,没想到反响还不错。”在经营私房菜之余,周炳娜还结合传统节日,花心思文创包装,做起了罐装烤牛肉、手工粽子以及海鲜礼品生意。凭着智慧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她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仅中秋节碱水粽子一项就增加10余万收入,周炳娜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距离周炳娜私房菜500米左右的古树边,毛美儿开起了“上井头美食作坊”。毛美儿传承外婆的宁波汤圆手艺,主打宁波汤圆制作,是奉化区级宁波汤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食材精选、纯手工制作,毛美儿制作的汤圆在奉化乃至宁波已闯出了名气,甚至远销海外,如新加坡等地。2025年,毛美儿受邀参加央视元宵晚会,并现场展示了宁波汤圆制作。

除汤圆外,毛美儿还结合创意文创,在传统食品黄耐糕上配色或增加文字与图案,生产出具有特定节庆或寓意的“欢喜福糕”,受到消费者追捧。2024年,毛美儿制作的黄耐糕被省商务厅评为“味美浙江”城市地标美食。当前,毛美儿美食作坊吸纳了本村30余名女性村民就业,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兴,发展乡村产业,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是关键。农村妇女因照顾老人儿童,难以完全离家,应聘全职工作,多为居家留守,是乡村振兴有待发掘的原动力。2021年9月起,西坞街道大力推进“坞里就业”机制,以党建联建为引领,通过“一人一技”公益培训、农创农播平台搭建等,鼓励农村居家妇女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家门口”创业增收。据统计,目前西坞建有来料加工共富工坊35个,培育女性来料加工经纪人32人,吸纳灵活就业女性820人,为村民增收3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