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002982618R/2025-160374 组配分类 环保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莼湖街道 发文日期 2025-04-01

志愿治“废” 共谱蓝色“换享”曲

字体:【大】 【小】

近日,2025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

活跃在东海之滨的“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携海洋污染治理创新成果亮相鄞州生态体验中心,成为代表宁波案例的全国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典范样本之一,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市民朋友诠释“志愿治‘废’·守护蔚蓝海”的生动实践。

作为亮相本次志愿服务展示环节的焦点团队,“海洋伙伴”向大众亮显净滩“成绩单”,3年成果熠熠生辉,累计发动志愿者超1.3万人次,组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200余场,清理海洋垃圾千余吨。这支由渔民、渔嫂、学生、村民、游客、企业员工、机关干部等组成的“海洋伙伴”志愿者团队,专注于海洋污染治理,探索创新生态全场景,开辟全区首条海洋主题研学路线,将海洋生态科普亲子课堂带入周边10余所中小学校。并在莼湖街道栖凤码头建起全区首个“海洋伙伴”环保舱,发动志愿者通过“随手捡拾”投递海洋废弃物至岸上智能回收站(点)实现蓝色“换享”。

活动现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带来的“海洋再生文创”受到市民追捧。废旧渔网“摇身一变”成棒球帽、塑料瓶及再生的服装与包袋,一旁用海洋浮球变废为宝的全回收电动牙刷,成为全场“吸睛单品”。“‘换’能解决无人收问题,‘享’可破解可持续难题,这些创新举措,是蓝色循环从治理到再生的多元呈现。”志愿者周湖南介绍道。

在“海洋伙伴”展示区,志愿者详细介绍“蓝色换享”品牌志愿服务内容及现阶段志愿服务项目取得的成效,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一行实地参观交流。“海洋伙伴”志愿者向嘉宾展示本次活动的代表证制证全过程,这些来自莼湖街道“海洋伙伴”环保舱,由舱内海洋废弃物通过回收——再生——3D打印而成的证件,让现场嘉宾交口称赞。

近年来,莼湖街道直面海洋垃圾治理的“痛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协同、社会联动,建起“海洋伙伴”环保舱,将废弃集装箱改造为智能回收站,渔民(市民)可通过投递海洋垃圾(如渔网、浮球等)换取“碳积分”,兑换文创产品,通过分选、清洗、再生等流程,形成“收集——运输——再生——高值利用”的循环价值链。同时,借产城融合之力,释放企业创新活力,依靠智能分解、溯源认证等手段,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协同链接的治理新格局。

从渔村码头“莼湖样板”到傲立国际会场,这场始于甬城的蓝色约定,通过点滴志愿微光,汇聚成守护汪洋大海的澎湃力量,红帆摇曳,海鸥翩飞,从蔚蓝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