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从“试验田”到“共富链” 多方协作铺就中药材产业致富路

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通讯员 吴起

天气渐暖,阳光明媚,在莼湖街道袁岙村的浙贝母试验田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前,浙贝母已进入鳞茎生长期‌,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师、博士胡金玲忙碌在田间,手持专业工具,进行着取样工作。

“浙贝母偏爱湿润沙壤土,而莼湖街道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分布广泛的沙壤土、沙地土,为浙贝母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胡金玲一边忙碌,一边说道。随后,她还不忘细心提醒农户:浙贝母的鳞茎有两个主要膨大期,其中,膨大生长时期是2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整个鳞茎的95%以上是这个时期膨大的,以3月下旬至4月间膨大最快。

“自2022年起,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在我们村建立了中药材种植试验基地,试验种植白术、苍术、丹参、黑参、芍药、射干等中药材50余亩,不仅提高了我们村的集体收入,也将成功种植的经验推广到全区范围。”袁岙村党总支书记袁荣辉自豪地说道。据了解,截至2023年,全区已推广种植中药材1000余亩,全年收购白术、丹参、黑参等中药材400余吨,实现产值400余万元。

为推动浙贝母GAP发展,壮大浙贝母种业产业,2023年10月,我区与金华市磐安县、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强强联合,共同签署了“磐安奉化山海协作浙贝母产业共富项目合作备忘录”。依据此次合作规划,将在3至5年内,把我区精心打造成为浙贝母GAP种源供应基地,使之成为磐安县浙贝母全域GAP种植的最主要种源供应地。

目前,在位于袁岙村的中草药初加工基地,项目建设进入冲刺收尾阶段。该基地是我区首个中药材初加工集散地,建有晾晒场、冷藏仓储库、加工车间等区域。走进宽敞明亮的车间,全自动化中药材加工流水线令人眼前一亮。从自动过筛、清洗,到精准切片、烘干,各个环节均由电脑精准操控,全程自动化运行。相较于传统人工处理方式,科技赋能使工作效率呈百倍提升,精准的温度调控技术,切实保障了中药材加工稳定可靠的品质。

据悉,中草药初加工基地于2023年启动筹划建设,由宁波仙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占地21亩,规划打造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其中配备1000平方米冷库。项目竣工后,将辐射奉化及周边区(县、市),为中药材产业提供清洗、烘干、切片、冷藏等一站式初加工优质服务。

“如今,有了政府的悉心引导,加上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助力,袁岙村中草药产业已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村民搭上产业发展快车,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乡村共富开启了新篇章。”袁荣辉满怀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