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绘就生态治水新图景 人大代表助力污水管网“重获新生”

记者 柳家欢 通讯员 洪盈焕 黄加杰

本报讯 “以前总担心污水管道渗漏影响河水。现在扫一扫二维码,检修记录一目了然,放心多了。”近日,住在西坞街道桑园河畔多年的周大爷看到河道焕发的新面貌不由感慨。

今年春节前夕,人大西坞街道工委接到村民反映,得知桑园河壁挂污水管道存在破损问题后,立即组织人大代表前往现场核查。据施工方的检测报告显示,180米长的UPVC管道有12处脱节、8处弯折,导致淤泥堆积、污水渗漏,影响河道水质。

据了解,该管道建于2017年,因常年缺乏维护,部分管道老化变形。人大西坞街道工委随即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梳理问题清单。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人大西坞街道工委成立由人大代表牵头的监督小组,压实全过程监督主体责任,一场无声的“血管修复手术”随之进行。

其间,施工团队逐寸校准脱节点,更换老化管道3处,在关键部位加装双向止水阀。人大西坞街道工委则同步启动“嵌入式监督”,代表们带着工程图现场比对施工进度,定期核查监理报告中的压力测试数据,督促相关环保公司建立健全设备健康档案等。3月24日,工程顺利通过闭水性检测,周边河段溶解氧浓度已从修复前的1.8mg/L回升至4.2mg/L,水质明显改善。

为巩固治理成果,人大西坞街道工委会同综合执法、水利等部门织密“水陆空”立体防护网:通过无人机热成像镜头捕捉管廊位移痕迹,每月生成三维对比图锁定隐患点;在河心布设智能浮标,实时监测各项水质指标,通过5G模块传送数据至街道智慧治水平台。

目前,西坞街道申报的桑园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将硬质护岸改造为生态驳岸,淤泥堆积区变身人工湿地,300米荒滩上横架起亲水栈道与科普长廊,实现水文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