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端午临近,老底子碱水粽飘香

记者 王巧丽 王层裕 通讯员 段凌云

“未曾剥壳香盈溢,便经入腹齿犹芳。”端午将至,粽香渐浓。在奉化人的记忆里,对传统碱水粽有着不可言喻的情感,家家户户精心包制的香气扑鼻、独具特色的碱水粽,成为节日里一道温馨而传统的美食风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奉化人仍坚守着传统碱水粽的制作工艺,用柴火慢煮的老味道勾起无数人的乡愁与回忆。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西坞街道亭山村和庙后周村,记录下这份质朴却珍贵的美食传承。

清晨,亭山村董义娥家的小院里就开始忙碌起来。浸泡糯米、修剪粽叶、捆扎柴火……备齐材料后,董义娥双手上下翻飞,麻利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再用泡发好的糯米充实压紧,一捏、一捆,十几秒便包好了一个碱水粽。一旁灶台上的大铁锅冒着腾腾热气,柴火灶的噼啪声与粽香交织,让人恍若回到旧时光。“以前开副食品店时,随手包几个给客人尝尝,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吃我做的粽子,越传越远,现在一年能卖几百箱。”她笑着说道。

今年端午未至,董义娥已接到100余箱订单,虽忙得很,但必须坚持手工制作。“别看是小小一只粽子,学问可多着呢。哪怕是包粽子的粽叶,也必须是新鲜的箬叶,才能留住最原始、最正宗的清香。”她的粽子用料简单——糯米、碱水、粽叶,但秘诀在于“慢工出细活”,每天300至400个粽子,需用柴火连续蒸煮7至8小时,直到糯米金黄透亮,入口软糯香甜。在前不久西坞街道的共富集市上,一名来自宁波的客户在品尝了她制作的粽子后连连感慨道:“30年没吃到这一口老味道了!”

而在庙后周村的周家私房菜,传统碱水粽则焕发了新意。周炳娜的粽子手艺源自外婆。“小时候,外婆总会在端午前包一大锅粽子,糯米香混合着粽叶的清新,那是我最怀念的味道。”她回忆道。外婆的粽子用料实在,口感扎实,还非常好消化,必须将这份手艺留存住。于是,她的店里便一直有传统碱水粽售卖。几年下来,她的粽子口口相传,逐渐走红。

随着客流增多,周炳娜发现,年轻一代对传统粽子的兴趣有限。为迎合他们的口味,她开始尝试改良。“年轻人喜欢新奇、健康的食材,比如低糖、粗粮。”于是,她从网上边搜索边学习,将传统糯米替换为血糯米、紫糯米,大胆探索实验。“血糯米粽颜色好看,含有的花青素对身体好,很多女孩子专门来买。”周炳娜介绍,新馅料不仅保留了粽子的传统形态,还融入了现代饮食潮流,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美食。一位年轻顾客说:“第一次见到紫色粽子,拍照发朋友圈后,好多朋友问我在哪买的。”

尽管创新不断,周炳娜始终未放弃传统配方。“老顾客还是认准老味道,所以经典款一定会保留。”她认为,传统与创新并不冲突,都是为了让粽子文化得以延续。如今,周家私房菜的粽子订单已排到端午后,庙后周村的小桥流水倒影着周炳娜忙碌的身影,哪怕每天要包上近500个粽子,她也坚持手工制作。“机器包的粽子少了温度,手工的才有灵魂。”她说。

临近端午,两家老底子碱水粽的订单络绎不绝。董义娥的柴火灶日夜不熄,周炳娜的厨房堆满包装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们的粽子,不仅是一份节日美食,更是一份对传统与匠心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