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四连优”“神农鼎”双喜临门 解码奉化乡村振兴的“优”“鼎”之道

记者 李婷婷

浙江六鼎之中,“神农鼎”是乡村振兴领域的最高荣誉。近日,奉化区连续4年蝉联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并首次问鼎“神农鼎·铜鼎”。

这份“双喜临门”的成绩单背后,是奉化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将“盆景”变“风景”的系统变革。这不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方法的突破:从党建联建的“红色引擎”到乡村CEO的“人才裂变”,从闲置资源的“全域唤醒”到经营理念的“深层重构”,从和美乡村的“沃土生金”到公共服务的“末梢疏通”,从基层治理的“经纬相成”到家园建设的“幸福加码”……一套组合拳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奉化解法”。

■党建领航:红色动能激发乡村新活力

在尚田街道,“尚山尚水”的生态底蕴与“福田福地”的发展愿景,正碰撞出新的火花。去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共富围炉会”在这里掀起变革浪潮——区、街道、村三级首次联动“张榜”,17个乡村振兴项目集中亮相,浙江云兴文旅集团等一批专业运营团队现场签约,拉开了奉化“组织搭台、产业唱戏、群众受益”的乡村振兴新序幕。

走进如今的鸣雁村,蓬勃的发展热浪扑面而来:“村巢CEO”全域运营站、“囍潮引力场”全景式婚创基地、“栖鸣小筑”民宿集群、可旋转太空舱露营基地、集“颜值担当”和“增收银行”于一身的50亩芍药种植基地等项目正抓紧实施。“预计今年能带动村民就业30人,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田海平十分期待党建联建给村庄带来“乘数效应”。

在奉化乡村振兴的叙事中,党建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的生产力。

面对“捧着金饭碗找饭吃”的困境,我区以党建为针,以经营为线,巧手绘就乡村振兴蓝图——建立“比较优势、关键短板、项目谋划、意向帮扶”四维清单机制,对全区资源进行“CT式”扫描,精准锁定18万平方米农房、1.8万余亩山林地、1.5万余亩农田等“沉睡资产”,通过“党组织+经济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将碎片化资源整合为可运营资产包,上演了一场“资源唤醒”的革命。截至目前,各镇(街道)已举办“以桃为媒、引凤来溪”等共富围炉会13场,实施林下仿野生灵芝栽培、稻虾共养基地等合作项目45个。

如果说“共富围炉会”激活了基层细胞,那么“乡村CEO”无疑引爆了人才红利。

身为宁波紫金釉陶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邬彬旭,在竞争上岗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乡村CEO后,把村里原来的破旧废弃仓库改造成古色古香的非遗研学基地,联动古砖瓦烧制、紫金釉陶器、汤圆制作3张非遗“金名片”,有机串联市集、美食、游玩等业态,打造“非遗主题村落”,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村民年增收200万元。

来自福建的陈琳琳,7年前对溪口镇栖霞坑村“一见钟情”,果断卖掉老家房、车,拉着发小和朋友一起到村里创业。正式挂帅成为“运营官”后,她将视角从运营好自家“一亩三分地”拓宽至整村发展,相继落地民宿、餐厅、美学工作室等新业态,引爆古村客流量,旺季时最多一天接待3000余人。有人气,何愁没钱赚?村里一间农家菜店铺,年营业额从3万元激增至近30万元。

以“人才出彩”成就“乡村精彩”。一年多来,全区13个签约运营的试点村成效显著:先后吸引65名专家进驻,累计落地项目37个,吸引资金83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年增收60万元,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1600余人次。奉化全链条“农创”服务新模式,更是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当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奉化正在证明:最硬的党建,就是带着群众实实在在地挣钱。

■产业蝶变:全链升级撬动共富新支点

初夏时节,萧王庙街道云溪村的桃园里,青翠的枝叶间缀满硬币大小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再过月余,这里将迎来一年中最甜蜜的丰收季。“桃三代”骆雷鑫正穿梭在桃林间检查果品。12年前,他毅然放弃都市繁华生活,回到家乡投身“甜蜜事业”,借“互联网+”东风,开启“云端”新赛道,让每一颗水蜜桃都成为传递奉化特色的“美味使者”。去年,他不仅让自家水蜜桃实现了年销售额250万元的佳绩,更带动周边50户桃农增收150万元,“以前卖桃靠天吃饭,现在‘奉化桃’成了‘奉化IP’,这张‘金名片’愈发闪耀”。

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奉化将这颗“致富果”培育成十亿元级“土特产”全产业链: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9%,衍生出桃胶、饮品、糕点、桃花酒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12亿元。而随着农产品加工科创园、水蜜桃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成投用,这条“甜蜜”产业链正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当然,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明星产业”单兵突进。面对资源禀赋不均的发展瓶颈,我区创新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莼湖、尚田、萧王庙、江口、方桥、裘村、松岙7个镇街的69个相对薄弱村,通过镇街级强村公司平台,抱团投资舍辋净斗山小微产业园矿地综合利用项目。这套“国企提供项目担保+强村公司统筹资源+村集体按股分红”的方式,2024年为参与村平均增收11万元,让“弱村”也能分享产业红利。

在“二轮攀高”政策的推动下,这样的片区组团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带动10个镇街116个行政村联动发展,推动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88.3%。今年的目标是:实现“二轮攀高”政策全覆盖,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95%以上。

产业活水浇灌乡村沃土,发展动能催开共富之花。在奉化,产业振兴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百姓增收与集体富裕相互成就——“共富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来料生产加工让“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六大共富帮扶行动”精准滴灌薄弱环节。

数据是最有力的印证: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9.4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510元,增速领跑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同比增长12.6%,绝对值实现“破冰”赶超。

■和美共生:诗意栖居绘就乡村新画卷

漫步在奉化的乡间,一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田野绿意盎然,村道整洁宽敞,民居错落有致,4500余户精心打造的和美庭院里,各色花卉竞相绽放……

这些变化,源于一场全域推进的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去年,全区共完成1604栋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覆盖56个村,农房安全隐患整治率100%。6个普通村庄在艺术赋能下,华丽转身为“网红打卡地”。四明诗路和剡溪风情两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如丝带般串联起田园诗意,而“欢乐桃马”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更获评省级优秀,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350宗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也被重新激活,化身精品民宿、文创空间,焕发新生。

如今,全区和美乡村覆盖率已突破50%,“村子变美了,游客变多了,我们的腰包也更鼓了”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心声。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光鲜,更要“里子”实在。

在奉化,公共服务的触角加速向农村延伸:村医、云诊室、家庭病床、流动医疗等多管齐下,让“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188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进村入户,24个客货邮融合综合性服务站(点)建成投用,让农村生活更加便利;279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完成改造提升,覆盖率99.6%,3A级达到57个,让农村养老不再是难题;教育均衡发展同样可圈可点,奉化成功入选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捧得‘神农鼎’只是起点,我们要让农民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品质生活。”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坦言。

形之美可见,魂之美可感。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奉化用生态之笔不断描摹,让这片土地的底色愈发鲜亮——大堰镇打造的全市首条生物多样性风景线,成为自然教育的热门路线;箭岭村低碳生态教育示范村建设项目,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5万美元支持;3条幸福河湖、6条美丽河湖、5个高品质水美乡村相继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7.8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水质合格率均达100%;奉化蝉联省“大禹鼎”金鼎,美丽田园建设经验入选省“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这些跃动的数字,既是发展成效的“刻度尺”,更是百姓幸福感的“温度计”,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善治赋能:刚柔并济构建治理新范式

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蓝图,在东海之滨的奉化激荡出创新实践。这里既有千帆竞发的渔港喧嚣,也有阡陌纵横的田园静谧,更孕育出“一核统领、两庭共治、三级联动、四个闭环”的基层治理新范式,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山海之间焕发夺目光彩。

莼湖街道辖区有大型捕捞渔船737艘,渔业从业者约1.5万人,常年面临各类涉海涉渔纠纷的治理压力。渔村道德庭、海上共享法庭、仲义调解工作室等应运而生——依托街道区位优势,联合宁波海事法院、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建由法律专家、渔村外海书记、镇村干部等构成的“海事渔业调解智囊团”,出入风波里,解纷渔火中。2024年,成功调解海事渔业纠纷及各类矛调事件140起,成功率99.86%。

这一实践,正是奉化“1234”基层矛调模式的生动缩影。“1”即区委社会治理中心“一核统领”,确保治理体系高效协同;“2”即共享法庭与道德庭“两庭共治”,在“家门口”快速化解矛盾;“3”即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调解体系,让社会“毛细血管”流畅健康;“4”即“四个闭环”,不同级别“干戈”在不同部门努力下化为“玉帛”,确保事事有回音。该工作法入选全省2023年度农村改革十大典型案例、宁波市乡村治理“善治新风貌”典型案例。

治理创新不仅依靠机制优化,更需文化浸润与法治护航的深度融合。在奉化,“我们的家园”2.0正以“九大工程”为抓手,通过培树“家园和”、弘扬“家园正”、深化“家园爱”、践行“家园日”、倡导“家园礼”、推进“家园美”、深耕“家园红”、建设“家园路”、营造“家园美”,全方位打造善治新格局,让文明乡风浸润每个角落。去年,全区新增省级文明村镇4家,2个村庄入围全国文明村评选,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高达94.1%。

与此同时,法治利剑始终高悬。针对涉渔纠纷、农机安全、农家乐监管等民生痛点,奉化全面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以雷霆之势排查整改村级工程问题29个,规范问题合同103份,移送违纪线索2条,用制度牢笼锁住微权力。

“刚柔并济、德法交融”的治理智慧,绘就了一幅既有法治硬度又有人文温度的乡村新图景。正如一名基层干部所言:“文明培育是春风化雨,法治建设是固本培元,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这片土地用最生动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永远写在群众的获得感里。

捧起“神农鼎”的奉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探索乡村振兴深层答案: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发展活力,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愈发清晰。这方热土上的创新故事,必将为浙江“两个先行”贡献更多奉化智慧、奉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