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3090434985/2025-162730 组配分类 通知公告 主题分类 其他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市场监管局 发文日期 2025-06-23

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字体:【大】 【小】

2023年,区市场监管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一号工程”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实施“法治立局”战略,树立“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的思维,紧扣法治奉化建设目标,着力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法治保障,抓好依法行政工作,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现将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统筹落实组织领导。2023年5月,根据人员变动等情况,调整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推进法治市场监管工作,制定《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法治市场监管建设评价工作自查方案》,对标上级考核要求和建设任务,明确77项工作内容,督促各业务科室落实好相关工作。同时聘任我局已取得法律资格职业资格的11名同志为内部法律顾问,为其发挥作用提供条件。为20名新进人员和岗位调整人员申请办理执法证件,扩充一线执法力量。另外,我局已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4名同志参加公职律师岗前培训并通过了考试,目前正在申领公职律师证书。

(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一是制订《2023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2023年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明确各科室队所的责任。二是组织全员参加省局“学法练法考法”活动,做到每月有学习,季度有考试,进一步法治素养。三是重点加强新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学习宣传,同时抓好落实。四是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在奉化日报、甬派、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布典型案例,多个案例入选省局和市局的典型案例。五是对“八五”普法中期进行自查,其中宁波市特检院宣教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并作为“八五”普法中期奉化区实地检查点位。

(三)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通过优化环境建设,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1.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升级完善企业开办“一站式”办理体系,实现“全链条、一张网、一日办”,今年来,全区2939家企业通过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平台完成注册登记,新设企业网办率达100%。简化跨区迁移流程,推行企业跨区迁移“一件事”改革,探索推进个体工商户市内迁移,今年已累计为686家企业、52家个体户办理了跨区迁移手续。分类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落实食品经营许可远程视频“互联网+核查”,我区完成首张“零见面”互联网核查的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做法,在中国市场监管报刊登。

2.推动市场主体提能升级。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和制造业相关企业的扶持补助,兑付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64万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1135.2247万元。发挥“创业晓管家”团队品牌效应,为辖区各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及办事难点堵点问题出谋划策。积极开展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监测,已完成前三季度数据采集,形成分析报告,动态掌握辖区个体工商户的活跃度以及就业、经营等情况,其中,半年度分析报告得到吴盈盈副区长批示肯定。

3.开展市场经营主体出清工作。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一网服务”水平,按照“简易注销快速办、普通注销简化办、特殊注销灵活办”的原则,分类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畅通经营主体退出渠道,完成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注销6220家,企业简易注销数占企业注销总数的51.23%。持续推动精细化年报,今年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291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177家,修复企业信用5家;移出异常名录250家。

4.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活动。一是组建了局打造企业行政合规指导全链服务网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行政合规指导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组、合规指导组、监管服务组、执法办案组,由相关职能科室队牵头负责,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并组织了全区15家列入上市后备名单中的企业参加市组织的企业行政合规辅导培训,经事后回访,参加培训的企业均表示很有收获。二是针对编制印发《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管领域市场经营主体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并于2023年8月21日在宁波市场监管系统首个发布。该清单结合近年来高频多发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围绕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广告、特种设备等14类领域,梳理合规事项100项,列出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频率、法律责任、合规建议,并写明指导科室及联系方式,便于市场经营主体咨询。

5.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区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审慎监管规定、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指导意见等要求,对新兴产业和列入区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的相关市场经营主体,实施两年的“包容期”监管。今年来,对已经立案的8个市场经营主体适用不予处罚,不予处罚金额33万元;对172个市场经营主体适用减轻处罚,比法定最低额减少罚款金额1324万元。

(四)加强执法监管确保安全。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今年来未发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方面的重特大安全事故。

1.加强食品安全。加强责任落实,深化“两个责任”包保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行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公示牌制度,包保关系建立率、承诺书签订率、督导完成率动态保持在100%,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两员”配置率动态保持100%。“食责险”提质扩面,食责险的公益险保持全覆盖,鼓励大宗食品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和配餐单位、涉旅餐饮单位等重点单位主动购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截至目前,食品生产企业参保557家,保费117.57万元,暂未发生公益食责险理赔案件,商业食责险已结案的理赔案件累计42起、已支付理赔款约13.46万元。《奉化三步走全力提升生鲜店铺规范化经营》刊登在宁波市场监管信息(学习借鉴)第1期,6月26日在全省生鲜门店食品安全治理现场会暨“浙食链”运用推广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县级局唯二);打造标准化老年食堂县域样板工作得到汤飞帆市长批示肯定;助力企业获批全省首张桃胶食品生产许可证得到区委胡永光书记批示肯定。

2.加强药品安全。开展含兴奋剂药品专项、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药品流通安全整治专项等重点检查行动,开展许可检查22家、飞行检查231家,检查医疗机构197家次,药械化立案查处63起,罚没款49.6万元。全面应用医用气体供应质量追溯系统,10家企业的40个项目已经按照施工进度情况纳入该系统,实现数字化质量追溯。

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开展城镇燃气领域、涉旅游、电气焊等领域特种设备安全检查,结合日常监管累计检查企业833家,发现一般隐患49起、严重隐患27起,并已全部闭环整改。持续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行为,已立案31件。依托浙江特种设备在线开展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在用特种设备赋码率持续保持在99.5%以上,电梯扫码维保规范维保率95%以上。深入开展特种设备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两员”配备率达99.8%以上。对溪口景区、滕头景区、宁波湾度假区开展涉旅新业态项目排查各3次,督促相关单位落实安全评估、检验检测等管理要求。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点领域计量监管检定,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04万台(件),闭环整改计量器具违规使用问题30余个。牵头推进燃油加油机计量准确性专项治理工作,已检查加油站225余次,立案4起,处置投诉6起。开展车用油品、燃气相关产品、食品相关产品、妇女儿童用品等商品的质量监督抽检67批次。对10家检验机构进行能力验证,确保检验检测机构符合资质认定的要求。建立重要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大中型销售单位质量安全档案,完成159家重点类企业两员配备。

5.提升执法办案工作效能。加强行政检查,做好全区“互联网+监管”工作专班牵头工作,落实全省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综合评价考核要求,共实现执法检查23123次,跨部门联合监管率43.2%,高于省局要求指标。加强行政执法,已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503件、结案1439件,其中大要案186件、移送公安8件,罚没款1136.8万元,入选省局、市局典型案例8件。其中某公司使用超过保质期的原料生产化妆品案入选长三角地区药品安全领域行政处罚优秀案例(国家级);某公司使用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案被处罚没款198.8万元,该案被列入市局十大典型案例,专案组获评宁波市市场监管系统重大案件查处集体三等功。

(五)加强经济环境建设。切实建设公平的市场环境,维护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

1.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在3月15日开启“消费维权会客厅”线上直播,与网友互动,累计吸引10.62万人次围观。加强举报投诉处理,今年来共受理举报投诉4180件,其中投诉2689件、举报1491件,集中在一般食品类、家居用品类、家用电器类、餐饮和住宿服务类等领域,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9万元。2个案例入选宁波市消费维权十大案例,1个案例入选市中院与市消保委联合发布的法院判决十大维权案例。建设消费纠纷“共享法庭”,为消费者和涉纷企业就地高效化解纠纷提供便利,已处理投诉案件6起。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在奉化”行动,努力打造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环境,放心消费单位新增202家,总量达到2236家。

2.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一是平台集聚多元服务。引进全国首家计划单列市级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甬知交),已建成覆盖宁波地区20多万家企业及所有高校院所的专利信息数据库,提供价值自动预估服务211次,开展精准匹配2000多件次。构建“一中心四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格局,全方位提供专利导航、预警分析、竞价拍卖、产业化帮扶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二是政策护航创新发展。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构建由区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行政-司法“双轨”保护,诉调对接、定期会商、信息共享三大协作组成的“1+2+3”工作体系,建立全市首家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工作室,在“甬知交”设立共享法庭,组建知识产权特邀调解组入驻浙江ODR平台。三是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在首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评选中,“奉化水蜜桃”荣获地理标志商标三等奖,“亚德客AIRTAC”荣获商标奖三等奖。已成功打造5个地理标志商标,指导“奉化水蜜桃”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该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已达15.13亿元。

3.实施质量强区战略。白茶高效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成功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区。今年来,主持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2个、参与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6个,有5家企业获得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8家企业完成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验收,新增对标达标企业8家、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企业40家。完成区人民政府质量奖现场评审企业8家。

(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对执法行为通过多种形式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1.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根据法律法规等的修改情况调整、增补监管库权力事项,推进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执法办案做到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落实法制审核。严格落实总局裁量指导意见和省、市局及《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指导意见》的裁量文件,做到同类案件执法尺度基本一致。

2.执法监督扎实有效。全年共审核行政处罚案件1572件,行政处罚案件实行分级审核,罚没款一万元以下的案件由承办机构法制员进行审核,罚没款一万元以上的案件由局法规科进行审核。认真开展执法监督,重点加强案卷质量抽查和互查,共抽查55个案卷,未发现不合格案卷,在省局和市局组织的案卷质量评查中均名列前茅。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和重要合同等文件的审查。

3.加强履职风险防控。对举报投诉特别是职业举报人引发的复议诉讼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布置,积极应对,在处置过程中注重沟通调解。全年共发生复议28件,诉讼6件,经积极应对国,未出现复议确认违法和诉讼败诉案件。

二、2023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1.法治宣传教育效果需提升。市场监管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数量达到500多部,数量大、种类多、领域广,而且每年新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也比较多,相对而言,基层的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只能选择重点进行落实,其覆盖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需要在今年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加大普法力度,有针对性的实施普法活动。

2.业务素养履职能力需提升。市场监管部门职能涵盖面广量多,包括市场主体登记、市场秩序管理、消费维权、广告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不正当竞争、价格、食品安全、药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化妆品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管理、认证认可管理、计量管理等10多个领域,以及商务、盐业等部门划转的职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要求是通才,监管的业务范围广,而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这些领域都能够熟练掌握,导致履职能力与业务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

三、2023年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我局党政负责人对于法治政府建设一向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一号工程”情况下,全面实施法治立局战略,局党委于年初听取去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汇报及2023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局主要领导对全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部署、点评,切实履行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并结合市场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年度依法治区(法治政府)建设及法治宣传实施意见与责任清单,将工作责任分解到各科所。

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系统学法考法的重点内容,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等相关内容。局党委班子自觉带头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思维,提升依法行政水平,2023年局党委理论中心组组织集体专题学法5次,并将法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年度述职报告。

四、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1.切实增强政治自觉。聚焦“铸魂”要求,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实际成效,以“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为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保中心,进一步规范工作、健全机制,深入推进基层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上奋力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先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2.持续落实“法治立局”战略。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持续推进“法治立局”,切实树立“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思维,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3.坚决守牢“四大底线”。全力筑牢高标准防线,统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以“双随机一公开”、统筹监督抽查等为基本手段,提高监管集成度和检查质量,落实“两员”配备,压实经营主体责任,通过加强风险监测、证后严管、专项整治等,严防区域性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健全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风险防控管控机制,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确保守牢、守住底线,推进高水平监管。

4.促进市场良性循环。加大公平竞争审查,开展政策措施审查清理、市场主体反垄断合规辅导等,加强教育、医疗、民生商品等领域价格监管,切实提高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能力,发挥政策的支撑作用。继续做好消费举报投诉工作,有力化解各类消费纠纷和矛盾,争取创建放心消费城市。

5.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强化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清廉市监建设,夯实“一岗双责”,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聚焦作风建设工作要求,抓实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筑牢干部职工防腐倡廉思想防线,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