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慢了就掉“档”——我区以分级管理锻造乡村振兴“头雁方阵”
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杜琳 俞斌
在奉化,一场关于村党组织书记的“分级管理”改革,正掀起乡村振兴的“飓风效应”。从裘村镇陶坑村的“芍药花海”,到尚田街道许家村的“桑葚产业链”;从尚田街道尚东村的“蓝领公寓”,再到裘村镇庄下村的“瓜稻轮种”……村书记们以“升档”为号角,在“赛道”上比拼实干,在“档位”中展现作为,让“薄弱村”蝶变为“示范村”,让“后进村”逆袭成“先进村”。这项制度正以多维赋能的方式,让每个村庄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路径,擘画出一幅幅乡村“共富新图景”。
从“平均主义”到“赛道比拼”
让“实干者”脱颖而出
改革要见实效,关键在于激发“头雁”的内驱力。我区创新推出的分级管理制度,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将村书记的工作实绩转化为可量化、可竞争的“档位”,彻底打破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
“晋升三档村支书,不仅是个人职业的‘进阶’,更是全村发展的‘转折点’!”裘村镇陶坑村党支部书记陈仁浩言语间满是自豪。档位跃升的背后,是一名基层带头人带领群众突破发展瓶颈的生动实践。
陶坑村枕山抱水藏秀色,却也曾因产业空心化深陷发展困局。青山不语,见证着村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无奈——没有工业企业,单一的经济结构如同枷锁,将这座天然康养胜地的发展潜力牢牢锁住。转机始于2022年5月,宁波市侨商会联合香港侨商联合会与裘村镇政府签订共建协议,“百侨帮百村”项目的落地,为陶坑村注入发展活水。好机会来了,更重要的是如何乘势抢抓。
2024年,我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分级管理,以“五档分类、逐级提升”机制树起鲜明导向。面对基础薄弱的现实,陈仁浩首评二档却未气馁。锚定“村书记若能引入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显著增长,即可获得晋升与奖励”这一目标,他带领班子,用一年时间实现从二档到三档的跨越。借侨资之力,50亩“侨商共富农场”结出“银山”硕果,200亩“芍药谷”开出“共富之花”,30名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以乡村运营师团队激活发展“智力引擎”,抓项目,深耕芍药产业链,探索“药用+观光”双轮驱动,树品牌,借书画名家之笔绘就乡村“金名片”,规划文旅艺术交流中心,让文化赋能产业腾飞。短短两年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跃升至80余万元。中药材种植与农旅融合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曾经的“薄弱村”已然站上产业升级的新赛道。
“升档升的是信心,争的是资源,拼的是陶坑的未来!”在陈仁浩看来,“差不多就行”就是不行,这种“等不得”的干事氛围让陶坑村获取更多项目资源,成为撬动村庄发展的新支点。
从“单打独斗”到“资源链接”
让“可能性”无限生长
“这批桑葚深加工产品,就是我从三档跃到四档的‘敲门砖’!”在尚田街道许家村,村党总支书记方岳存正忙着筹备一场特殊的展销会——自家村里产的桑葚汁、桑葚酒即将亮相宁波的展示品鉴会。从单一的桑葚鲜果到高附加值产品,方岳存用“朋友圈”链接资源的智慧,跑出了属于许家村的加速度。
今年2月,在宁波市商会牵线搭桥下,宁波市乐清商会来到许家村考察。这里的500亩桑葚采摘基地闻名遐迩,果实乌黑透亮、汁甜如蜜,却因采摘期短、附加值低、运输困难限制了发展。“这样好的产品不推销出去实在太可惜,为此我们联合宁波大学和区内加工厂共同开发桑葚酒、桑葚果汁等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延长桑葚售卖时间,助力当地农户增收。”宁波市乐清商会会长吴献宇说。5月,双方正式结对共建,开启“商会+村社”合作新模式,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深度融合,为乡村共富注入新动能。
“有了专业团队出谋划策,桑葚系列产品迅速落地。”方岳存带着大家和链接的“资源”跑市场找销路、盯生产保质量、带村民做设计,硬是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将桑葚产业链从无到有搭建起来,今年村里的3000公斤桑葚经深加工变成了桑葚酒、桑葚汁和桑叶茶等。“以前桑葚熟了就着急,现在深加工产品四季不愁卖!”方岳存兴奋地说。村里不仅设计了特色包装,还筹划建设冷库,要让桑葚“全年在线”。凭借这个项目,许家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预期,方岳存也顺利实现档位跃升。
为了扩展并充分利用“朋友圈”,链接更多可用资源,尚田街道充分利用“共富围炉会”等契机,引导村书记向外“多走一步”,创新采用投资分红、外来资本运营等方式,引入浙江云兴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向村“耕深一层”,有效盘活村庄闲置资产资源……一系列“组合拳”让街道村集体总收入突破千万元,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
从“平起平坐”到“档位拉开”
让“潜力股”全速逆袭
“蓝领公寓,是我们村的‘金钥匙’。”在尚田街道,“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彻底激活了村书记队伍的内生动力。尚东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明在首评一档后,推进蓝领公寓等项目提高经营性收入近20万元,跃升至三档。
“我们村比较特殊,附近分布着10多家大型企业,规模大,职工多,不少企业宿舍不够,职工住宿需求旺盛。”王立明敏锐捕捉商机,与几家企业对接后,决定在村里推进“蓝领公寓”项目。2023年底,王立明带领村干部整合村内闲置土地房屋资源,一些危房、倒塌房、空房纳入修建改造范围。焕然一新的“蓝领公寓”设施齐全,包括空调、淋浴间等。2024年4月,首批企业员工入驻22间公寓房。“目前公寓房需求还比较大,现在我们正加紧推出公寓二期,预计今年7月开始建造,11月就能入住。”王立明说,接下来,村里还将加大村民空闲房屋的流转力度,为集体经济增收腾出空间来。
“评档升级后,街道及社会对我们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加上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子的环境工程改造项目、公共设施完善项目都在推进中。”王立明告诉记者,乡村面貌焕新,作为草莓产地的尚东村也有了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更多操作空间。王立明感慨,村书记升档给他带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在给村子谋发展上不动脑筋、办法不多的村书记一定会“过时”。
分级管理体系,将村书记的“经济账”与“成绩单”直接挂钩。干得好的村书记,可获集体嘉奖、提高考核优秀比例;干不好的,则面临降档、免职、扣奖金。尚田街道一名村书记坦言:“原来大家平起平坐,现在档位拉开,只能拼命往前赶。”2024年,全区5名村书记因“庸懒散”被免职,3名村书记因督查不力被降档,而陶坑村、尚东村等“优等生”,则获得项目扶持、资金倾斜,形成了“干得好有甜头,干不好吃苦头”的鲜明导向。
从“发展滞后”到“品质跃升”
让“幸福村”可感可触
“跑慢了不光掉档,还掉队!”这是裘村镇庄下村党支部书记林君益这两年来最大的感触。分级制度施行后,村书记们纷纷撸起袖子,齐头并进,展示自己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八般武艺”。
2024年,裘村镇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全覆盖,由16名村书记带头组建的强村公司,获评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和美乡村“十佳”共建共创主体,成功入选全省强村富民36策典型案例。
林君益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培养90后年轻党员干部;聚焦产业增收,牵头与其他村合股购置标准厂房,帮助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探索“瓜稻轮种”模式,打造共富工坊,依托来料加工带动赋闲村民增收。2024年,庄下村经营性收入比上一年增长28%,先后获得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等荣誉,林君益书记获得“宁波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评级也从三档升级成了四档。
为了让大家齐升“档”,林君益还带动了甲岙村、岭下村两名村书记,注资盘活流转村内闲置厂房,完成造血式增收55万元,镇党委对牵头的林君益年度考核报酬上浮10%。“原先坐着的村不仅要站起来,还要跑起来,这其中的变化村民最有感触。”林君益说。
“原来有的路段坑坑洼洼,晚上不敢出门,现在路灯亮了,公园建了,日子过得很有幸福感!”庄下村村民李大爷说。庄下村的民生改善体现在“细微处”。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村内道路白改黑、峻壁溪庄下段整治、居家养老服务站、休闲公园、文化礼堂提升等民生工程持续“上新”。
从“试点探索”到“全区铺开”,乡村振兴“共富图”愈发清晰。目前,我区的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分级管理,已从尚田街道、裘村镇的“先行先试”,走向全区“面上铺开”。这场改革,不仅激活了基层干部的“精气神”,更让乡村振兴从“单兵突进”走向“系统升级”。未来,随着分级抓培训、分级促帮带机制的深化,村书记们将在“赛道”上比拼实干、在“档位”中展现作为,而乡村振兴的“共富图景”,也将在他们的“升档记”中愈发清晰。
“让能作为的有奔头,让能致富的有甜头,让懂运营的有劲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改革的核心,是破解村书记管理“大呼隆”“一刀切”、评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突出问题,让制度设计更科学、更公平、更有力。如今,随着分级管理的深入推进,我区的乡村振兴正从“一村一品”走向“全域共富”,而村书记们的“升档记”,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