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初心暖基层 戎光故事动人心——记“甬尚老兵 奉邑戎光”宣讲团
记者 沈晓萍
“李爷爷,听了卓恺泽、卓兰芳的故事,我们还想听听您当兵的故事。”最近几天,在卓兰芳纪念馆里,经常有小朋友围着老兵宣讲员李则龙,听他讲红色故事。这位68岁的老兵已在这里义务宣讲了18年,他总说:“看到孩子们的热情,我就知道这些故事没白讲。”而在奉化,还有42名像李则龙这样的退役军人,他们组成了一支“甬尚老兵 奉邑戎光”宣讲团,用朴实的方式,把红色基因“种”进孩子们的心田。
2021年9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我是老兵”主题活动为纽带,组成了这支老兵宣讲团。截至目前,老兵们已开展了250余次大大小小的宣讲活动,形成了一道亮眼的“迷彩风景线”。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从全区挑出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兵支书、道德模范等“身边榜样”,分类成了“老兵红色宣讲团”“8090老兵宣讲团”“高校00宣讲团”等特色小团,还邀请了“全国道德模范”崔译文当特邀成员。全区12个红色基地、五大双拥阵地、区退役军人之家被串成“老兵红色教育示范线”,成了老兵宣讲阵地。群众抬脚就能到的地方,成了最有“兵味”的课堂。这些“家门口”的宣讲员,让红色记忆在“唠家常”里生根,让老兵精神在身边事里传扬。
“现在听老兵讲自己的故事,特别亲切。”西坞街道雷山村的老陈说,去年村党支部书记陈四海在田园边给大家讲乡村振兴,“他和别人不一样,不说大道理,就讲自己怎么带着村民共富,怎么修好村里的路,都讲得明明白白,我们也爱听,也信任他。”
为了让宣讲走得远,机制得扎得牢。宣讲团还琢磨出“三本账”,让红色接力不断档。联席会议制度,把三支特色队伍和各镇街老兵志愿服务队拧成一股绳;讲前一起备课、分任务,讲中随时调法子,讲后复盘学经验;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宣讲送到基层。
此外,还选出20多个“能说会道”的骨干组建人才库,以名师宣讲员机制,鼓励“兵支书”进村里讲发展,退役军人企业家去企业传经验,懂国防的老兵到学校教担当。每年20多场宣讲,让5000多人次听得入心,专业的人讲专业的事,效果自然不一样。
“甬尚老兵 奉邑戎光”宣讲团,用退役军人的赤诚,在奉化大地上播撒红色种子,擦亮国防底色,助力乡村振兴。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那抹永不褪色的“迷彩绿”,正奏响更响亮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