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守护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奉化四季长卷绘就“两山”转化新图景

记者 孙申磊

千年古邑祥和未改,锦绣山海生机盎然。20年来,奉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3%,饮用水达标率实现100%。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省森林城市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省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区,九年获评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其中三次捧得“大禹鼎”金鼎。成绩背后,是奉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从春日桃花灼灼的活力图景,到夏日蓝海净滩的循环实践,从秋日田园丰登的共富场景,到冬日山水静谧的治理智慧,四季更迭间,“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相得益彰,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春之萌动:

桃红柳绿 生态与文旅共舞

春日的奉化,桃花灼灼,漫山遍野灿若云霞;田间新绿,机械穿梭尽显科技风采;游人如织,赛事活动点燃春日经济。这里正在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篇章,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3月的萧王庙街道,“天下第一桃园”迎来最美时节。万亩桃花竞相绽放,如烟似霞,不仅孕育着甜蜜的水蜜桃产业,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2025奉化马拉松吸引12国1.5万名跑者,赛道串联雪窦山、弥勒圣坛等景点,赛后选手可免费游览溪口-滕头旅游景区,实现“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的完美转化。待到4月,西坞街道600亩野生杜鹃林又接力绽放,如火如荼的“映山红”吸引八方游客,当地村民开发的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让这片自然花海成为致富的钥匙。

春耕时节的田间,呈现出一派现代农耕图景。植保无人机在田野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把脉问诊”,青年创客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返乡创业。从“锄头”到“遥控器”,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传统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更展现在农民的笑脸上——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得到双提升,农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就能变为现实。春天的奉化,正以蓬勃的生机和创新的实践,描绘着一幅“两山”转化的生动画卷。

夏之繁盛:

碧海沃野 循环与创新同行

夏日的奉化,碧海扬波处有循环新篇,沃野叠翠中藏生态智慧。在渔港码头,“海洋伙伴”环保舱将废弃塑料变为“蓝色宝藏”;在山间田野,“智慧方舱”使循环经济的密码在高温酷暑中被悄然破解。循环经济遇见创新智慧,这片热土正书写着“变废为宝”的绿色篇章。

8月初,经过三个月的休养生息,东海伏季休渔部分解禁,首批“小开渔”渔船满载而归,在莼湖街道栖凤村的海边,宁波市首个“海洋伙伴”环保舱静静矗立。这个集智能收纳、废油处理、资源回收于一体的“蓝色卫士”,将渔业废弃物分类回收,送往企业加工成文创产品和电子元件,形成可循环价值链,实现海洋污染高效治理。同时,推出“碳积分”激励制度,形成融商业与公益于一体的新型商业生态,促进渔民增收,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在西坞街道的菌菇“智慧方舱”内,如雪般洁白的红托竹荪和似金般灿烂的金耳迎来采收。这些“共富舱”犹如一个个微型工厂,将废弃秸秆转化为珍稀菌菇的生长沃土。阳光最烈时,遮阳帘自动降下;湿度不足时,雾化系统即时启动;同时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最佳区间,实现红托竹荪、金耳等高值食用菌一年四季工厂化、智能化高效种植生产,形成“食用菌增产增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绿色共富发展模式。目前,方舱投放已从西坞街道、莼湖街道延伸到大堰镇,从点状零星逐渐走向面上成型。

在这里,循环经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便利,是碧海更蓝、沃野更绿的生动写照。这片热土上的绿色故事,正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秋之丰硕:

田园交响 生态与产业齐飞

秋日的奉化,是一幅被阳光镀金的画卷。稻浪翻滚处,农机轰鸣奏响丰收序曲;民宿小院里,游客的笑声与山风共舞。这里,每一粒稻谷都沉淀着生态智慧的结晶,每一处风景都诉说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在西坞街道“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区,连片的稻穗低垂,宛如大地铺就的金色地毯。丰收的景象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农田革命”。自2021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田间道路升级改造、灌溉与排水设施完善、“小并大、短变长、弯取直”等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土地整治方法,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方”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有力带动了周边乡村“农旅”产业双丰收。这幅“粮”田美景,使得周边的“山屿火车”露营基地、瞭望塔也成为网红打卡点,实现“治水”与“致富”同频共振。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溪口镇东山村,雪窦山下的民宿集群正焕发勃勃生机。专业运营团队的入驻,让闲置农房变身精品民宿,村民变身为民宿管家、乡土导游。东山村推动“雪窦山民宿聚集区”乡村IP建设,打造“宿、食、行、艺、物”五大业态集群,构建“景区+村集体+群众+公司”的运营体系,让前来赏秋的游客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现在的东山村一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传统农耕与现代经营理念交融共生,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证明了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靠山”。

冬之沉淀:

水润山城 保护与发展共生

冬日的奉化,在静谧中沉淀生态底蕴,于坚守中积蓄发展动能。每一寸雪覆青山都在诉说生态坚守的执着,每一处厂房升级都在演绎发展转型的智慧,每一场环保实践都在传递共建共享的温度。

大堰镇的冬日虽静谧,却处处蕴藏着绿色生机。在箭岭村,村民们正将枯枝落叶与厨余垃圾投入酵素桶,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悄然蜕变为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这个全山区镇通过“整镇重整”腾退180余家工业企业,打造“云耕、云居、云学、云游”四大功能,建设“云上共富舱”和白茶基地。全镇2万农民向镇区聚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增加30余万元,森林覆盖率达77%的山区,成了宁波市民向往的“生态课堂”。

当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治理的温度也在点滴中汇聚。近年来,奉化不断探索全民善治新途径,依托“生态环境议事厅”“我们的家园”等平台,开展“环评集市”“家园日”等活动,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治共同体,从村庄环境治理、“无废”细胞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深入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社会治理格局。

此外,奉化的企业发展也在新的经济增长中孕育力量。2024年以来,奉化区委以解题思维破发展难题,谋划部署六项“衣领子”行动。其中,“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聚焦集聚创新,以“空间再造”促“产业焕新”;聚焦集中服务,以“优服务”助“快发展”;聚焦连片整治,以“寸土”换“寸金”。截至目前,累计改造提升1565亩低效工业用地,完成276家企业入园,腾挪流转534亩低效工业用地,为产业焕新升级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动能。

沉淀不代表停滞,而是积蓄更强大的发展动能,待春雪消融时,奉化的绿水青山必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如今的奉化,正以更坚定的生态定力和更强劲的创新活力,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为“两山”转化提供生动样本,始终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更不断创造着“金山银山”的发展奇迹,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生态与经济交融共生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