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优四体系” 打造为老助餐服务“奉化样板”
近年来,区民政局围绕空巢、独居、偏远农村等老年人最直接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迭代升级”老年助餐形式,将建设老年“共享食堂”作为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以“中心食堂+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送餐入户”助餐服务体系为基础,以老人付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菜园供一点、志愿者助一点的“五个一”运营模式为依托,在2021年1月至2025年7月共投入2867.88万元用以全力打造老年人“幸福餐桌”,增进民生福祉。
主持人 康诗文
本期嘉宾:
陈天游 区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应杰 岳林街道上林社区老年食堂负责人
余鑫其 岳林街道新民社区老人
助餐“全布局” 幸福“满覆盖”
主持人:在“中心食堂+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送餐入户”助餐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各项服务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陈天游:首先,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布局。镇(街道)以“有条件的村(社区)建老年食堂、没条件的建邻里助餐点,鼓励发展中心食堂”为原则,综合考虑辖区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持续完善“15分钟为老助餐服务一张图”。
其次,整合社会力量支持老年助餐服务。指导助餐点老年助餐志愿服务队,建立志愿者激励制度,动员辖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食堂等为志愿服务提供可兑换的实物奖励。积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乡贤、爱心人士等捐资捐物、兼职主厨帮厨等方式支持老年助餐服务。
此外,突出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整合居家养老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老年大学教学点等资源,指导各助餐服务点在非就餐时间开展知识讲座、健康咨询、文体娱乐、社交互动等活动。鼓励助餐服务点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周边居民提供就餐服务,通过社会化运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全区建成区域性中心食堂5家、老年食堂91家(其中标准化老年食堂55家)、邻里助餐点51个,助餐服务惠及6000多位老人。
细节“暖人心” 晚年“有滋味”
主持人:老年食堂的特色模式具体如何运作,带来了怎样独特的服务成效?
应杰:以岳林街道上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例,站内设有老年食堂、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室和活动室等功能性硬件设施,可为周边近千位老人提供各项服务。2023年10月8日,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开始营业,为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实惠卫生的用餐服务,每位老年人每餐5元,并为行动不便或9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保证餐品营养搭配均衡,严格把控卫生安全,定期检验食物。社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属场地,构建起“集中标准化制餐+站点精细化服务”的特色模式,与分散式助餐点形成互补,深受社区老人好评,为全面开放居家养老服务站积累宝贵的管理和服务经验。
目前,食堂已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通过意见本、定期座谈收集建议,街道与第三方机构每月会对菜品质量、服务态度等进行评估,持续优化服务。这种“助餐+陪伴+文娱”的综合模式,让老年食堂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暖心枢纽。
余鑫其:岳林街道新民社区老年助餐点切实解决了我们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有一次,我提出了希望菜肴更软烂的建议,第二天便被他们采纳,让我们的体验感非常好。
固本“谋长远” 晚年“乐颐养”
主持人:未来还将怎么做,更好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陈天游: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对原有政策进行修订,进一步健全全区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助力“奉有颐养”品牌建设,促进老年助餐工作良性健康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公开招标、市场准入等方式,采取租金减免、免费提供场地、补贴水电费、增加运营期限、企业参与物业服务等措施,吸引市场力量建设和运营老年食堂。
持续规范服务供给。结合实际制定老年助餐服务规范,根据周边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消费能力、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材,科学制定食谱并定期更新。引导老年助餐服务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大力支持连锁化运营,积极推广集中供餐模式。鼓励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餐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质优价廉、老年人信得过的助餐服务,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
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建立从业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开展老年食堂工作人员集中培训,建立健全老年人助餐配餐送餐服务指南、标准,指导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助餐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和季节变化,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做到干净美味、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主持人的话——老年助餐服务在推进过程中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如资金持续投入、专业人才稳定供给、服务精准适配等挑战,但我们坚信,在政府的有力引导、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及社区的精细落实下,我区为老助餐服务必将持续优化升级,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以更贴心的举措、更完善的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健康、暖心的助餐服务,真正乐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