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片区“小组团”链动乡村发展“大振兴”
记者 李露 通讯员 傅丹丹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5年第二批(非山区海岛县)省级重点村名单,我区“大滕头”片区、“金溪五村”片区上榜。
当前,浙江乡村正通过“拆篱笆”掀起深层变革,村与村的边界被悄悄抹平,行政架构虽如旧,发展逻辑却已更新——资源要整合、村庄要抱团、共富要联手。
乡村片区为何要组团发展?理由再简单不过:一枝独秀终难成春,唯有千朵万朵齐开,才能实现春色满园。
党建联建是“统”的核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片区组团如何进行制度重构、机制创新,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呢?
在西坞街道,一条6公里长的金溪河蜿蜒而过,串联起了雷山、蒋家池头、税务场、金峨、余家坝5个村子,因此得名“金溪五村”。
抱团发展之初,五村情况“十里不同天”。金峨村发展最好,依靠花木产业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房。雷山村和余家坝村相对薄弱,特别是雷山村,村集体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让片区组团的各个村真正命运与共,避免联而不合、合而不强?
“金溪五村”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建立起党建联建机制,促进各村相互联结,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但是,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发展,绝非简单“挂牌子”,更非通过行政意志,让几个村“凑班子”,而是真正从组织、人、机制等入手抓统筹,形成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
在“金溪五村”中,金峨村作为“老大哥”,作用至关重要,堪称“火车头”。开展党建联建以来,金峨村的老书记周康健作为“头雁”领航新老书记实现了经验共享、能力聚合。近些年,“金溪五村”片区推出“红色管家”“党员双线管理”等模式,实行“师徒帮带”,梳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建设“一站式”便民服务点、老年食堂、文化礼堂等共享设施,让村民生活半径扩大、便利度提升。
之后,“金溪五村”更是以片区抱团模式,搭建“1+X+N”机制,在资源整合、项目共建上合力突围。比如,五村家家有花木,便统一技术、品牌和售价;金峨山上有杜鹃,那就同办杜鹃花节,共闯线上营销,共推旅游线路。
去年,“金溪五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91万元,真正做到同饮一溪水、共谋新发展。
要素集聚带来产业共舞
先进村在做强做精“点”的同时,片区组团如何带动周边村这个“面”,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组团想要真正形神兼备,必须要有实体化运营,否则容易陷入貌合神离之境。这就需要在具体的项目落地、业态招引、日常运营等环节,有实体组织来张罗。
在“大滕头”片区,“常青树”滕头村既是“领头雁”,也是张罗事情的“老大哥”。这一片区里,滕头村有集现代农业、低碳工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经济体系;林家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桃园”,建有采购发一体化的水蜜桃产地交易市场;青云村有着千年传承的书香门第文化与万古流芳的藏书佳话;棠岙村则以其深邃的峡谷、茂密的竹林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闻名……
如何从差异发展到组团赋能,撬动“星火燎原”?
“我们将探索‘国企+强村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村企利益共享模式。”滕头村党委副书记陈贤哲认为,只有基于产业命脉的共同发展,抱团才能走得更远。这其中,村集体和农户开展产业合作,要以要素资源入股片区项目,按收益比例分红。
国企、强村企业要不断延长片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多点发力、多链聚合才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依托水蜜桃文化博览园、滕头农业孵化产业园,搭建全域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平台资源共享,精准直联需求端和供给端,即可带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而迭代升级“四季常青”共富工坊,加快推动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则能进一步放大平台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
除了有村“主事”,也得有人来“运营”。“这就需要积极发挥乡创客、乡村CEO在盘活资源、对接市场、做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萧王庙街道农办杨城杰介绍,“大滕头”片区将利用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乡村职业经理人(CEO)“实训基地”平台,形成一个全市乡村CEO集聚地,培育更多的乡村运营管理员、青农创客入驻“大滕头”片区,充分激发片区能量。
多元合作促进共生共赢
事实证明,片区组团要发展要共富,只有成为利益共同体,才能打出一整套包括组织、规划、产业、治理等在内的“组合拳”。
踏入尚田街道“环梅山梅湖组团片区”,仿佛闯进一幅天成的画卷:“最美水上公路”在水面若隐若现,漫山竹海在微风中翻涌成浪,游客在白墙黛瓦的民宿小院里谈笑风生……
“拧成一股绳”是这幅画卷的蝶变密码。今年,尚田街道把葛岙水库周边11个村庄串珠成链,打造“环梅山梅湖组团片区”,并联合21家机关单位、高校院所、国企民企及社会组织成立联合党委,一举破解了过去单打独斗、资源分散、产业薄弱的难题。
在“环梅山梅湖组团片区”里,本草研学古道串起了共富链。原本在海拔440米梅山上无人问津的“野草”,现在被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师生逐一附上“名片”,打造成“康养梅山”农文旅打卡新IP。这一条蜿蜒7.8公里,沿途生长着黄精、茯苓等数十种中草药的本草研学古道,让环梅山村庄开始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等产业,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
为打通运营“最后一公里”,街道搭建起“共富议事厅”,政府整合政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推出“乐水尚田”青创基金、“乐创”青创贷等专项产品,乡创联盟则定期组织运营沙龙,及时碰撞出“金点子”。
下一步,“环梅山梅湖组团片区”将围绕甜蜜村、甜蜜链、甜蜜游、甜蜜富四个维度,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雁鹊和鸣”“莓好时光”“绿野仙踪”“共富尚甜”四类党建联建项目,集成规划形成体系,集中资源打造标杆,着力构建城乡融合、产村共荣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近年来,我区创新性地编制了片区组团发展“五色”图谱:东部借势象山港湾,壮大海洋经济,港口贸易、海洋渔业风生水起;西部连接四明山脉,深耕生态资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欣欣向荣;中部对接宁波主城,聚焦都市农业,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
根据计划,到2029年,我区将分批打造14个片区20个重点村,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型一批、推广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