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零碳账本”写进山水风光里——解码大堰镇箭岭村八年绿色蝶变路
记者 李露 通讯员 邬丹盛
“你看箭岭溪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水清得能照见我们8年的奋斗光阴。”站在村口远眺,大堰镇箭岭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国感慨万千。8年前,箭岭村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后进村”。如今,“箭岭实践——全民共治绘就零碳乡村”入选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社区环保公众参与先进典型案例,成为乡村生态治理标杆。
8年探索,“零污染村庄”建设让这个偏远山村旧貌换新颜、焕发新活力。
破旧立新:“集市”小积分兑出乡村大文明
箭岭村的环保征程,始于一场意义深远的“垃圾革命”。
早年,箭岭村因村办企业红火,远近闻名。后因水源地保护,工厂搬迁、畜禽养殖关停、年轻人外出打工,常住人口300余人,老年人占95%以上,村子相对欠发达。
转机发生在2017年年底。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箭岭阿姑”的环保达人刘安芬,望着这个“垃圾围村”的家乡心痛不已。为了让家乡重返绿水青山,她发起打造全省首个“零污染村”的倡议,更是捐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创立“环保集市”。
“谁愿意把能卖钱的废品白送?”质疑声此起彼伏,一开始村民们对“环保集市”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而党员康巧叶在自家门口建起首个厨前垃圾回收点,用创新模式、实际行动感染了村民。在她的推动下,首期“环保集市”在村文化礼堂前启动。10个农药瓶可换1个积分、0.25千克烟蒂可换1个积分……第一次“环保集市”兑出了2160个积分,村民用积分兑换洗衣粉、衣架、脸盆等各种生活用品。瞬间,“垃圾能换钱”像长了翅膀飞遍村里每个角落。如今,每月一次的“环保集市”,是村民最为期盼的“盛会”。
8年来,“环保集市”成功举办75期,累计收集旧衣1.6万公斤、烟壳44.46万个、农药袋15.67万只,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也为箭岭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沃土生金:酵素种出绿色新农业
箭岭村的环保实践并未止步于垃圾分类。
除了“环保集市”,箭岭村还在村口精心建立了堆肥场地,引入了定制的Ghana堆肥箱。在这里,厨余垃圾与干物质层层交叠,经过喷洒酵素和3个月精心发酵,最终转化为滋养土地的有机堆肥。
同时,在刘安芬的带动下,村民们将瓜果蔬菜等厨余垃圾与红糖、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生产制作可用于清洁、洗涤、除臭的环保酵素。环保酵素的制作为箭岭村大力发展酵素生态农业打下了基础。酵素渣作为底肥可以改善土壤,定期喷洒酵素可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并起到驱虫作用。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尝试酵素种植,体验生态农业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依托“箭岭股份经济合作社”,10多户村民参与60亩酵素农田管理。村民徐海华通过酵素种植水蜜桃,亩产增收4000元。“箭岭良耕”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万元。
如今,箭岭村60亩酵素农业基地涵盖30亩水稻、25亩猕猴桃与5亩特色作物,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去年,依托强村公司投资520万元的400亩黄精项目落地,4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银发担当:余晖照亮乡村“绿”底色
在箭岭村的绿色征程中,一群银发志愿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支由刘安芬带领的“银发军团”,平均年龄68岁,最大82岁。他们自编方言版《环保三字经》,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学得会垃圾分类。
“不管严寒酷暑,大家参加活动的热情都很高。”在刘安芬的带动下,志愿者们经常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各类活动,他们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环境整治、酵素制作、“环保集市”等志愿服务,为打造“零污染村庄”发挥余热。
2023年,为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一支以箭岭志愿者为主体的特色讲师团在大堰镇常态化开展酵素制作等知识培训。同时,遴选了40名环保解说员,采用现场宣讲、线上互动模式,鲜活展示“零污染”发展模式为农村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据悉,志愿者们共组织了140余次志愿活动,进行了2.1万次入户指导,终于让当地村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8%。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次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也是箭岭村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见证。
点绿成金:从生态之美到共富之路
箭岭村的蜕变,写下的是由全民执笔的生态治理新篇章。
多年来,箭岭村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转化新通道,通过挖掘特色资源、二次创新开发,以“生态环境教育+”为路径,推动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层级,助力“零碳乡村”向全民共富蝶变。
2023年,箭岭环境学习中心正式启用。退台式清水混凝土建筑嵌入山体,一条廊桥连接新旧村落,清水混凝土外墙呼应本土石材传统,成为生态技术与乡土美学融合的典范。该中心自运营以来,助力我区及大堰镇摘获生态低碳相关国家级、省级荣誉8项,承办省级以上活动3个,累计引流近5.2万人次,成为乡村环保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
“中心不只是展馆,更是转化器。”王建国说。目前,箭岭环境学习中心培养了46名村民讲解员,2024年,村民主导接待研学团队3.2万人次,全镇旅游综合收入达1.64亿元。与此同时,该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先进环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理念,推动乡村环保教育创新与发展。
微风拂过箭岭溪,吹起层层涟漪。从垃圾分类到酵素农业,从“环保集市”到研学经济,这条“零碳”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万千乡村照亮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