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经验:垃圾分类“由村及城”
来源: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7-10-13 10:44
    记者 许犇 
    本报讯 昨天(12号),记者在西坞街道金峨村看到,村口摆放着一台厨余垃圾处理器,这台价值20余万元的机器,可以通过真菌发酵的方式,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理论上每天可处理1吨垃圾。这台机器,就是金峨村垃圾分类的“中枢”。 
    今年元旦,金峨村开始推行垃圾分类。但是在村中,却见不到五颜六色的分类垃圾桶,只有一只只标有门牌号,放在家门前木栅栏中的蓝色小桶。一名正拎着蓝色小桶下楼的村民告诉记者:“中午,我们把标有自家门牌号的桶拿到家里,厨余垃圾放进桶中。隔一天早上,再把装满厨余垃圾的桶放回木栅栏中等待回收。” 
    负责回收的村民告之,根据桶上门牌号就知属于哪户人家,他们会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将发还户主重新分类。除了回收,他们还会将蓝色小桶清洗干净。经过大半年的垃圾分类,村民早已习惯,过去有被退回重新分类的现象,现在几乎没了。据统计,如今该村每天大约回收厨余垃圾200公斤左右,这对厨余垃圾处理器来说完全富余。 
    与垃圾分类“窝里搞定”不同的是,尚田镇大岙村早在2015年11月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成为全区首个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记者看到,该村共有两种颜色的垃圾桶,蓝桶用来盛放厨余垃圾,黄桶用来盛放其他垃圾。除了被安放在公共场所的大桶,村民家中还有不同颜色的小桶。经过近两年实践,村民都能按照桶的颜色,统一将生活垃圾归类到同颜色大垃圾桶中,然后交由镇环卫站统一处理。 
    垃圾分类化、无害化处理,是避免垃圾围村的有效之路。尚田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该镇还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分类垃圾,以及实现更精细的垃圾分类,最终目标是在全镇42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垃圾分类。 
    记者了解到,除金峨村和大岙村外,我区还在滕头、新建、柏坑、青云、林家、曲池、黄贤和马头等多个村试点,并走出了一条“由村及城”的奉化经验。 
    对于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学习借鉴北仑、海曙等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奉化实际,已拟定了实施方案,相关工作将持续开展。初步目标,力争到2017年底,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20%,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