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规划批前公示--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西坞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根据《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西坞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目前该规划方案已形成。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规划报送审批之前,将规划草案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8年11月02日至2018年12月01日。在此期间,欢迎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反馈,便于汇总和整理。
联系电话:0574-28551108
E-mail: fhghjbsk@163.com
通讯地址:宁波市奉化区中山东路518号金城大厦B座1205室
一.规划背景
为加强西坞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管理,正确处理街道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安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项目,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持历史文化名村的社会经济活力,积极推进和引导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原则
1)整体保护原则
首先应考虑人工建成环境与周边水系的关系。应综合考虑区域、街巷、地块、建筑等各个层次的保护问题,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空间肌理的关系问题,坚持风貌保护的整体性。
(2) 动态保护原则
应坚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克服静态的、形而上学的保护更新观念。
(3)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
面对大规模改造的弊端,小规模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利于资金流向和建筑环境质量控制、能经济适用地满足居民的现实住房要求,缓解社会矛盾以及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优点。
(4) 居民参与原则
应通过政策导引、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风貌的保护成为每一个居民的自觉行动。
(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应坚持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市政条件,提高绿化率,控制建筑密度,优化街区环境,从而增强历史文化名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核心区常住人口的机械增长,考虑一定数量人口外迁。在外迁人口时,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在政府补贴下,仍无力维护老建筑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使人口外迁。
三.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东邻东街,西邻西街,北临西坞北路,南临奉白公路,规划面积为18.82公顷。
(2)研究范围:由规划范围向往扩展到相邻街坊,面积为53.15公顷。
(3)规划期限:近期:2016——2020年,时间5年,远期:2021——2030年,时间10年。
四.规划目标
通过本次规划实现:
1.风貌延续:延续西坞历史文化名村风貌,保护独具西坞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文化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和利用物质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价值实现:协调保护与开发、保护与旅游的关系,提出开发模式和建设模式,满足经济增长。
4.街道复兴: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活环境与设施的提升需要,实现西坞老街区的复兴。
五.保护定位
总体定位:甬奉名镇,水乡传奇
规划确定西坞历史文化名村 “活态保护,渐进更新”的总体原则,以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提升为基础,以生活居住、旅游休闲为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水乡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宁波市奉化区水乡古镇旅游中心、西坞街道核心功能片区组成、民清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和谐统一的示范社区。
六.保护范围
根据现状特征以及国家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相关规定,在本次规划中,将西坞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
分三个区域,北侧保护范围内主要包括居敬及高丰高楼弄周边的历史建筑 ;中部保护范围内主要包括高丰成三弄、前高楼弄周边的历史建筑 ;南部保护范围内是桑园与庆南的历史建筑集中区域。共约4.91ha。
建设控制地带的面积约17.23ha。
环境协调区范围的面积约26.04ha。
按照不同的保护层次,实施不同的保护要求。
七.规划结构
规划历史文化名村结构为“一心两轴,一环两区,八廊两点”。
“一心”为围绕老祠堂路两侧布置的公共服务中心;
“两轴”为以老祠堂路为依托的公共服务轴和依托南北街巷的旅游发展轴;
“一环”周边四条河流围成为街区空间格局的基础;
“两区” 以中间老祠堂路为分隔,分为南区和北区;北区的历史建筑比较集中,侧重于历史建筑和街巷保护与开发;南区历史建筑相对较少,侧重改善居民生活;
“八廊 ”以主要街巷为依托,是西坞历史文化名村的骨架廊道;
“两点”近期的南侧旅游服务节点,远期北侧形成新的旅游服务节点。
八.实施保障措施
出台为实施保护配套的相应政策、法规:制定文物保护的普及教育计划;建立健全建设规划管理体制,村落的建设规划管理必须纳入区一级规划管理范围,对进入古村落进行古建筑设计、施工的单位严格把关,对施工人员采取必要的古建筑知识培训及修缮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