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县故城在白杜村城山南侧


记者 张夏珍 王红雨 通讯员 缪旭娜
奉化新闻网讯 历史文献记载:秦汉时设立古鄞县,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并入句章县后废弃,期间我区西坞白杜一直是古鄞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根据最新考古成果,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被确定——白杜村城山南侧,并探明城址范围。昨天(6号)上午,宁波市文广新局和区政府在西坞街道办事处举行奉化白杜鄞县故城考古成果新闻通报会,副区长陈彩凤出席。
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立项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区文保所等单位,对我区白杜村一带展开了2年多的考古发掘,试掘探沟8条,出土陶、瓷、石、铁等各类遗物标本与建筑构件300余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夯土城墙、水池、作坊、水井、灶、灰炕、烧灰面、红烧土堆积等遗迹现场多处。
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鄞县故城考古工作现场主持许超介绍,此次考古发现表明,鄞县故城系以夯土墙体与城外水系为围合空间,城址约3.7万平方米,是一座特色鲜明的依托山体与水系兴筑的早期县级城邑。其夯土城墙位于城山顶部,沿山脊线走向分布,目前共探明西、北、东三段共360米,其中北段墙体保存较好;水系主要位于城山东、南侧;居住区主要位于城山南坡。
此次考古发现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文献记载中,古鄞县始设于秦汉时期,终废于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前后沿用800余年。这一兴废时间与本次考古出土的遗物特征及碳十四测年结果基本吻合,也可相互印证。有所不同的是,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设立古鄞县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白杜一带已有较多人群聚居生活,这为秦汉时设立古鄞县奠定了基础;而其城墙的修筑,应不早于东汉晚至孙吴时期,在时间上晚于古鄞县的设立,或于东吴时期“诏诸郡县治城郭”(《三国志·吴书》)有关。
鄞县故城的发现,以其既不同于平原型城址、也不完全同于防御性山城的鲜明特色,不仅为深入研究宁波古代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案例,对于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山城、水城的特征及其演变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历史价值。
奉化历史深厚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鄞县故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又一重大标志,对于推进文物保护、文化发展及全域旅游,都有积极作用。下一步,区政府将会同宁波市文广新局,共同推进鄞县故城的研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