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焕发新生
记者 斯玲娅 通讯员 陈琼
夏日的清晨,草木茂盛,溪流欢动,路边低头的稻穗正等收割,裘村镇马头村一派生机盎然。7月4日,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弄堂小路,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修建旧宅。近几年,马头村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正如这盛夏的气温,不断升温。
古村建设进行时
“卵石路,石板道,青砖黛瓦马头墙。檐廊滴水饰瓦档,鳞次栉比皆楼房。石条槛框高门头,飞檐翘角气势昂。文字花草显底蕴,耐看沉思堪品赏。雕花梁托檐廊阔,精工细作花格窗。天井布落在四方,石板铺砌雅又爽。明清风格建筑群,家族民居尽风光。”这段村民口中的顺口溜,对村内保留着的义门堂、酒坊阊门、金茂房等大批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作了生动描写。虽经岁月沧桑,村庄仍透出端庄古朴之美。古宅区的院落都是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花饰。沿着酒坊墙弄、柳下潭路,记者来到正在修建的旧宅区空地上,村民们正在对粗大的屋檐木材件进行人工雕刻、安装、油漆,力求恢复古村原貌。不经意间抬头却发现,电线已经“入地”,半空“蜘蛛网”不再密布。
马头村“第一书记”王晓勇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对古宅区的老破旧危房进行统一改造,约有40000平方米,将与村内原古建筑风貌相统一,用于民宿和商业开发。
新生活习惯养成时
当天晚饭后,记者跟随村干部和8位协管员,挨家挨户摸底村里前期垃圾分类宣传效果。在马溪路9号的村民家里,村民表示:“我们家里养了猫和狗,多余的饭菜全部喂给它们了,厨余垃圾基本没有,其它垃圾装在另一只桶里。”片区协管员周芝娟检查并重申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后,前往拜访下一户村民。因为长期只有一名70多岁阿婆独自居住,屋里显得有些冷清。“阿拉还是习惯用畚斗,不小心就忘记啦。”阿婆不好意思地说。于是,协管员再次耐心地向她讲解了生活垃圾的类别以及分离方式。
记者了解到,在村口有个垃圾处理站,每日可处理厨余垃圾100多公斤。协管员陈红梅告诉记者,村内长期居住的村民大都在50岁以上,让他们改变长年以来的生活习惯很难,所以需要他们不断检查和督促。令她欣慰的是,经过前期宣传,现在不少村民逐渐养成将厨余垃圾归类的生活习惯,垃圾处理站每天都能饱和运作。马头村还制定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行100分制考核,每月对各片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一次评比,对得分前3名的片区督导员给于奖励。
各路客人到来时
上个月,村里刚送走一批特殊的客人:院线电影《烛仙》的剧组人员。6月9日电影在村里举行了开机仪式,影片投资人之一的裘琦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裘村镇人。他告诉记者,剧组考察了很多村,没想到却是家乡马头村保留的浓郁古村风情最符合电影要求。在《烛仙》拍摄期间,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忙搬运道具、出借老屋、观看电影拍摄,给拍摄组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最近,随着暑期的到来,前来马头村写生的学生们日渐增多,虽然气温有点高,但游客一点也不见少,这使得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分外忙碌。74岁的陈贤灼就是其中一位。每天一大早,陈贤灼就开始准备为远道而来的学生和游客讲解村子的历史、文化等,虽然有点累,但他乐在其中:“看着这么多年轻人来到村里,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我就感到非常自豪。”到了下午,陈贤灼又要为村谱修编做准备。最近,他还应村里要求,开始重新为村里的亭子、水榭、牌楼等建筑撰写对联。
2015年,村文化礼堂中新增了酒坊民俗活动体验中心;2016年,文化礼堂升级为“红色印迹馆”。今年54岁的村民陈永国说:“这几年,村里的古宅修复了,青石板路修复了,环境也变干净了,各类民俗活动逐渐增多,吸引了外地老老少少的游客前来参观。我们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慢慢更新,感觉沉睡的村庄又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