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议事厅”模式筑起全民生态共治体系

记者 景小芳 通讯员 吴小玲 应蕾

打开大门,定期邀请企业和群众等一起探讨生态环境问题。自2017年12月起,区生态环境分局探索成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议事厅,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县域生态共治体系,目前已成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一张响当当的“新名片”。

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奖公布,我区生态环境议事厅名列其中,成为全国典型。今年1月,该经验做法被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刊发;8月,《人民日报》本部记者蹲点5天进行深度报道;9月,生态环境议事厅入选美丽浙江建设典型实践案例……

从“伸拳头”到“弹钢琴”

一头是多年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留下的生态环境欠账、污染防治攻坚碰到的“硬骨头”,另一头是企业对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的不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区生态环境分局党组在2017年年底提出了开展生态环境议事的想法。

当年12月29日,第一期“生态环境议事厅”推出。主题是存在已久的老难题:本地机械制造行业以小微企业居多,普遍存在环保设施不齐全、“三废”排放不规范、环保手续不到位等问题。区生态环境分局邀请了42家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用本地违法排污案例开展教学,向企业负责人科普环保知识。

“议事厅让生态环境工作从简单粗暴的‘伸拳头’向兼顾各方的‘弹钢琴’转变。让生态环境执法更有人情味。”负责环境执法一线工作的副局长邬仕军说,过去他们工作重心以严查偷漏排、散乱污为主,强调的是执法刚性,生态环境议事厅出现后,生态环境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多了些排忧解难、答疑解惑的柔性。“以前对生态环境部门又怕又防,但现在更多的是理解、信任,甚至感恩。”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

应蕾是该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参与了议事厅的策划筹备和主持工作。“与以往的座谈交流不同,议事前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应蕾说。从邀请代表到实地查看,和相关企业沟通,然后请专家点评等,整体流程着眼于让企业更直观了解生态环境部门职责,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渠道。

从“小众”到“出圈”

“生态环境议事厅议的是我们老百姓的身边事,件件关乎民生,议题非常接地气,我每期都会关注。”宋先生是一名普通市民,议事厅成了他平日生活中关注的“焦点”。

为精准纳诉,区生态环境分局议前畅通“诉”源,丰富应“诉”内涵、综合理“诉”分析。该局开设微信公众号、论坛、网站、电话等专栏专线,设立专职诉管员,打通诉源“绿色通道”,同时,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环境监管执法、重复信访投诉等,定期分类汇总群众投诉、媒体曝光、行政处罚等方面的共性突出问题,深层次分析产生原因,并开展议题商讨会,将关系体制机制、牵涉面大、影响深远的诉题优先纳入议事,不断链接和丰富议题内涵,让“生态议事”更好地服务发展需要。

随着议事的深入,生态环境议事厅凭借不断积累的“粉丝”成功“出圈”,不仅参与对象拓展到了群众代表、第三方环保中介机构、环保专家、其他部门和属地,议事的主题也从企业治理扩展到全民生态环境治理,内容更广泛,意义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