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记者 方叶 袁伟鑫 李婷婷 通讯员 徐腾辉 竺盛涌 陈琼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顾安危,主动冲锋。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扛起“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让党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高高飘扬。
单三恩:73岁老党员主动投身一线
“三恩阿姐,您年纪这么大了,不要勉强自己入户清查了,我们会把工作落实到位的。再说您已经排查了一天,身体要紧。”1月31日晚上,萧王庙街道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周正定对眼前这位老太太说。
“不行,这里是我家,我不能不管。”老太太脸上写满了固执,73岁的单三恩,是五星村一名普通党员,有27年的党龄。1983年,她曾担任杜郎坪村妇女主任,多年来负责调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村民都称她为“好管家”。虽然年事已高,早已卸下妇女主任的担子,但她仍没有忘记一心为民、处处为村的责任感,自觉做起了环境卫生管理员,每天义务将村里的角角落落清扫干净。
“村是大家,自己是小家,大家好,小家才能更好”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固守的座右铭。
在疫情发生后,村里实行出入口封道,她要求去村口卡点值班,村里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就没让她去。1月30日,街道启动大排查,对所有住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排查统计。为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她不顾年迈的身体,主动要求参加。连续两天,她和村干部一同排查测量体温共130余户,400余人。31日那天到晚上8时工作结束才回家。
“虽然年纪大了,视力下降了,走路不方便了,但只要我人还在,就还要为村里作贡献!”单三恩说。
马信芳:一张出入证彰显担当作为
近日,方桥街道一些外来人员集聚的村纷纷对外来人员实行出入证制度,以织密防控网,有效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在全街道率先推出实行这一制度的村是龙潭墩村,正是该村行之有效的办法,引来了各村的纷纷效法。
龙潭墩村位于方桥建成区,周边有工业区、学校以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工地,平时在村里租住的外来人员有1500多人,最多时达到2000多人,是本村人口的两倍多。年前,外来人员大多回了老家。在疫情来袭之际,作为一个外来人员集聚村,该村面临着外来人员返回的巨大压力。
村党支部书记马信芳带领村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提早谋划部署,想办法出实招。
从1月26日开始,全体党员干部24小时轮岗值班,进行入户宣传、日夜巡检、体温测量。在外来人员返程高峰即将到来之前,村里从1月29日开始,对全村四个出入口实行全面管控,设立值勤岗,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义务参与值勤。值勤岗对出入该村的每个人测量体温,并对进岀车辆进行登记。同时,村里精心设计印制了出入证,对外来人员一律按要求发放出入证,外来人员凭此证出入村,及时有效掌控外来人员动态,堵住疫情防控漏洞。
汪烨:“我一个人上就行了!”
“早上好,你们身体都还好吧,今天我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零食。”2月1日清晨,萧王庙街道卫生院社区科科长汪烨早早来到街道的临时医学观察点,为正在这里接受医学观察的市民送去早餐,并为他们测量体温。
1月26日晚上开始,临时医学观察点入住第一批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市民。1月27日早上,汪烨便接到任务,到临时医学观察点工作。“临时医学观察点的工作并不复杂,主要是早晚给观察人员测量体温,但必须24小时值守,当时我给家人发了一条信息就出门了。”汪烨说,原本卫生院确定两天一轮值,但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轮值结束后,她再次向院领导申请,希望把临时医学观察点值守任务全部交给她。
记者了解到,汪烨今年30岁,她的母亲不久前刚做了一个眼科手术,正需要复查照顾。1月29日一早,汪烨匆匆地把母亲送到医院后,便被母亲“撵”回了单位。“我妈让我早点回单位,家里的事情不需要操心。”汪烨告诉记者,这个春节大家都非常辛苦,有些同事已连续奋战10多天了,她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主动担负起责任。
“我一个人在这,既能系统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同时也能减少接触者。”汪烨说,她将值守到被观察人员全部解除观察为止,如果一切顺利,元宵节后就可以回家了。
卡点值守人员:“我们多做一点,大家的平安就多一分”
“麻烦请停一下车,我们登记一下”“请问您来自哪里”“请填下您的身份证号码,并配合我们测量体温”“您的体温36.6℃,正常,最近请减少外出”……在裘村镇岭下村,5名卡点值守人员各司其职,默契十足,一人举牌、一人询问、一人登记、一人测体温、一人指路,十分流畅。
进入一级响应以来,岭下村作为奉化区与鄞州区的交界处,立即设立了疫情检测点。车流量大、人员复杂,导致这个点位防控难度极大。“作为裘村的第一道关口,我们肩负着两万多名裘村百姓的安危,我们多做一点,大家的平安就多一分。”岭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和君说。
点位实行24小时值守,村两委会干部商量后决定由5名村干部各带一组人员,每天三班倒轮流值班。
尽管并不是值班日子,村主任胡文波还是习惯每天到检测点帮忙。“总有不被理解的时候,这是我们最头疼的,偶尔还会有些车主做一些过激行为,虽然感觉憋屈,也只能耐心向他们多解释、多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在胡文波看来,只有守住了大家,每一个小家才能安稳。
张和君告诉记者,头两天车辆多的时候一个班至少要检查三四百辆车,根本忙不过来,连坐下来喝水的时间也没有。没想到第三天起,其他党员和村民不约而同地赶来帮忙。出纳何忠达的弟弟和妇女主任袁立辉的丈夫,村民鲍杭存带着儿子,村干部李初远的哥哥、侄子,村民夏勇涛的弟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出现在村口检测点,让他感动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