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风韵 | 福星桥——宁波市十佳名桥
福星桥,是一座百年古桥,居于青山翠谷之中,位于大堰镇常照村之东,当地村民称其为“五洞桥”。这座桥,我并不陌生,因为几乎每个季节,都会跟她擦身而过。然而,驻足停留欣赏她的美,却为数不多。盛夏时节,一个雨后清晨,当车子闯过层层浓雾,她的身姿在视野中变得渐渐清晰时,一种想要在雨中奔跑的冲动,迫使我停车为她驻留。
我伫立在桥头,痴痴俯看滚滚河水,呆呆仰望巍巍的山峰。村屋,田地,水渠,还有那朝霞中的鸣鸡,暮霭里的吠犬,乘着山风翻飞的白鹭。在心中绘一幅素描,挂心屏间。
《奉化市志》里记载:福星桥俗名五洞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5孔大石拱桥,桥长96.30米、宽6.35米、高10米、5孔跨径13.1米。
4个桥墩的迎水面砌成楔形,桥墩上游一均垒有分水尖,被称为“斩龙剑”,以减少阻力。桥身迎水面镌刻“安澜永庆”,背水面镌刻“砥柱是流”的大字,桥面中轴线上等距离镶嵌着5块浮雕,自东至西依次为竹菊、鹿、荷、鹤、梅兰。桥面护栏用石板拼接,每个墩柱顶端雕有狮子、象、荷花等吉祥如意之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桥西侧还有碑亭,内有碑记7块。
福星桥横跨县江上游。县江之水,从第一尖大公岙流来,至大堰已很壮阔,到了这儿,东边青山绵延,公路蜿蜒;西边房屋错落,冈峦起伏,拱桥连接两岸,如彩虹横空,气势不凡。
关于福星桥的由来,还有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普陀山一名叫净修的僧人,一天夜里梦见观音菩萨要他去奉化连山建造一座桥。第二天醒来,梦境历历在目,他觉得奇怪,自己身无分文又不是名僧,而且奉化连山到底在何方也不知道,如何能完成修桥任务?心想是不是自己是幻觉或者是乱梦,就不当一回事。第二天晚上,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一觉醒来心里又惊又怕,惊的是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僧人,如果观世音菩萨叫自己去造桥,说明自己修禅有果,怕的是自己身无分文,没有能力把桥造好。于是他把梦境告诉了师兄师弟们,师兄师弟们觉得观世音菩萨能两次托梦于他,说明此桥必须去造,而且一定能成功。
不日,净修僧人在师兄师弟们的鼓励下,离开普陀山徒步来到奉化,并沿着县江往连山寻访。参照梦境寻址。一日来到了现在的常照村,净修僧终于看到了与梦境同样环境,于是安顿下来,开始募化筹资。这样,净修僧上至大堰、董李、万竹,下至尚田、溪口,募捐了6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用石块垒起来的石拱长桥,方便了常照附近几个村的几百户农家的进出。桥造好后,当地老百姓围着净修僧感恩戴德,把他当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福星,于是把他造好的桥命名为“福星桥”。为讨吉利,把靠桥的村子也改名为常照村。从此,“福星常照”成了人们祈福的永久祝语。
桥之美,美在汹涌波涛上存在的一丝安定;桥之美,美在跨越百年的前人的智慧;桥之美,美在清晰的印在她沉稳的背上的那一个个脚印。无论是传说,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遐想,福星桥都真实存在于此。那些与桥有关的美丽故事以及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确切地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感受,是民族智慧的精确表达。一百多年来福星桥历经了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磨难,1921年的罕见洪水,1956年的特大台风,上游屋倒桥垮,福星桥在洪峰、泥石流的冲击下却安然无恙。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桥墩的狮、象、荷浮雕被砸烂不少,成了永远的遗憾。徜徉在古桥边,漫步在古桥上,但见青山绵延,碧水长流,不禁对古人的造桥理念和美轮美奂的石匠工艺赞不绝口。
1987年2月,福星桥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这座桥还被命名为“浙东第一石拱长桥”、“宁波市十大名桥”之一。
2011年,细心的村民看到这座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经过110多年的风吹日晒和冰冻,桥面石板慢慢风化,不少石板已出现裂缝,有的甚至碎裂。装了货的农用四轮从桥上过,更如同在伤口上撒盐。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呼吁有关部门能加大保护力度。现在,桥的一侧已经树立石墩禁止货运车通行,对古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些历经上百年风雨沧桑的古石桥,是岁月的流年中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有那么多古桥在身边,我们文化的传承才是流畅和清晰的。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齐抓共管,真正达到保护古桥的初衷,让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富底蕴、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