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耄耋党员的红色之魂

记者 毛超峥

  溪口镇壶潭村位于奉化最西端。此处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抗日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奉西工委曾在这里设立秘密交通联络站,开展抗日宣传和锄奸防特活动,并先后涌现了周乐天、周树春、周鸿耀、周洪山、王涨根、周其生、周志胜共7位革命烈士。作为土生土长的壶潭人,周洪富有感于本村的革命故事,在退休后自愿祭扫英烈,揩擦供台,一做就是20多年。

  出生于1937年的周洪富退休前是一名乡村教师,多次被评为奉化市优秀党员和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从小就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周洪富,心里早已种下一颗“红色种子”。他的亲哥哥、亲弟弟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这让他对军人又多了一分敬爱和崇拜。从上世纪60年代起,周洪富就开始搜集、整理壶谭村当年的革命斗争史和村里烈士们的事迹,摘抄的资料故事已有厚厚两本笔记本。

  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的周洪富主动承担起烈士墓的清扫,擦拭墓碑、拔除杂草、清理枯枝,每个步骤一丝不苟。遇到清明、公祭日等重要节日,周洪富一天要打扫好几次,每年要用掉扫帚20多把。同时,他还主动担任本村烈士事迹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为前来祭扫的人讲述发生在壶潭的红色故事。

  退休后的周洪富,反而过得更加充实,他的举动也得到了4个儿子的一致支持。2017年,周洪富因中风导致半身偏瘫,虽然抢救及时,却落下行动不便的病根,但即便是拄着拐杖,周洪富还是坚持往山上的烈士墓跑。

  近两年,周洪富因中风而留下的后遗症越发明显,每次站立都得用手扶着腰,同时听力也在逐年衰退。在儿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周洪富搬到溪口镇上养老,但他的心里总是记挂着壶潭,记挂着他清扫了20多年的烈士墓。在安享晚年的时光里,周洪富时常将革命故事挂在嘴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壶潭的革命故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