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影响农业生产 气象农技部门当好防灾减灾“前哨”
10月16日,我区正式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较常年入秋时间偏迟16天。年初干旱少雨,夏季降水量偏多,8月下旬气温持续偏高,桃花、梅花作为春、冬两季代表花种在10月中旬同时开放……这些异常天气现象,是否会影响冬季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气象部门和农技部门对此又有什么举措?本期“民生会客厅”,一起来关注这些问题。
主持人 康诗文
本期嘉宾:
郑 健 区气象台台长
丁峙峰 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副站长
竺海龙 江口街道麦浪农场场长、种粮大户
夏季雨量增大 入秋时间偏晚
主持人:今年我区天气气候形势如何?
郑健:今年我区天气气候形势异常复杂,总体表现为先旱后涝。年初延续了去年年底以来干旱少雨特点,而5月开始,逐月降水量均超往年同期。截至10月17日,奉化国家站累计降水量达1996.2毫米,居历史同期降水量第一。主要原因包括5月强对流天气多发、8月中旬持续强降水,以及受“烟花”“灿都”两个台风影响,特别是“烟花”台风,风雨综合致灾等级达到“特重”级,面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单点雨量破我区台风影响历史极值。
气温方面,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异常变化,导致9月气温显著偏高,平均气温为26.7℃,较往年偏高2.8℃,居历史最高,出现樱花、梨花等开花,而桂花迟迟不开的反常现象。直到10月16日,我区才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较常年偏迟16天。
主持人:入秋偏迟,是否会影响冬季气候?
郑健:今年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影响因素非常多,目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家需要特别关注阶段性严寒天气,就像去年年末的断崖式降温,容易给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
水涝造成减产 作物品质略降
主持人:影响农业的极端气候有哪些?
丁峙峰:极端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突发大雪严寒冰冻、“倒春寒”、长期干旱、短时间暴雨强降水、长时间阴雨寡照、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突发龙卷风、冰雹等。近年来,这些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如长期干旱致使农作物生长缓慢,影响产量;阴雨寡照天气使农田土壤湿度过大,农作物根呼吸受阻,底部叶片发黄,影响生长;强降水和台风造成洪涝灾害,使农田排水不畅,部分地块农作物植株腐烂死亡或倒伏……气候变暖显著影响农业生产。
主持人:今年气温偏高和强降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丁峙峰:今年充沛的降水量和偏高的气温虽然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弊端也明显。受暖湿气流影响,强降水易形成洪涝灾害,致使病虫害增加,如今年晚稻白叶枯病爆发严重。
遭遇暖冬气温异常时,各种植物生长加快,如小麦、油菜容易出现旺长现象,果树提早结束休眠期,出现早发芽或开花现象,俗话说“麦无二旺”,不该长的时候疯长,该长的时候就不长了;暖冬气候一旦出现“倒春寒”,农作物很容易遭受冻害甚至死苗,从而影响产量;暖冬气候还致使农作物病原菌、虫源基数田间存活量增大,加重病虫害发生概率……这些都将影响农作物产量。
竺海龙:今年麦浪农场晚稻种植面积2000亩左右,10月11日开始收割,与去年10月9日收割日期相差无几,预计到11月底可完成收割;小麦和蔺草种植时间在10月25日左右,也与去年时间相差不大。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受强降水和两次强台风影响,晚稻倒伏严重,亩均减产在150—250公斤。同时,原本一台收割机一天可收割晚稻40—50亩,现在一天只能收割倒伏晚稻15—20亩,大大增加收割成本;农田排水不畅,晚稻根部长期湿度过大,呼吸受阻,收割后生产的大米易碎,影响销售。
加强农户保障 精准服务举措
主持人:针对异常气候,气象部门和农技部门有何具体举措?
郑健:针对频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日趋复杂的气候变化,区气象部门全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加强与农技部门会商研判,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今年以来,区气象局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56次,各类专题服务30期。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均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短信、LED显示屏、气象影视节目和报纸等渠道向社会公众传递。今年,区气象局还以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的多跨场景应用,提出以农渔业气象服务提质增效为核心内容的智慧气象服务项目,预计年底将完成建设。
丁峙峰:针对异常气候,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将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强化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布局,推广应用高产稳产的集约化农业技术;选择多引进一些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强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针对不同极端天气采取不同对应防御和减灾措施;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种类,鼓励农户参保以强化保障。
主持人的话——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可能性增大,相关部门及农户应加强对灾害性天气警惕。入秋后,冷空气过程增多,降水频繁,由于前期累积降水较多,务必注意防范中小流域洪水、低洼积涝、地质塌方等次生灾害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