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734263790N/2021-116757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主题分类 政务综合类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区粮食物资局、区支援合作局) 发文日期 2021-06-22

关于优化农村人口结构的建议

字体:【大】 【小】

民建奉化基层委员会: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离村入城,农村常住人口在过去十年减少约1.3亿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中青年人口,富余的年轻农村劳动力给城镇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使得城镇人口结构趋于优化,大规模的劳动力人口迁移也深刻地改变着乡村人口结构,让原本脆弱的架构进一步趋于不合理,造成农村发展的停滞,“老龄化、妇女化、儿童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影响着振兴乡村战略的推进。

一、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风险不断累积。老人由于安土重迁的传统思维,往往选择留在农村居住,但随着人口的流失,特别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而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入学政策,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留在身边,留守的儿童由于隔代教育,缺少看护关爱,近年来问题事件层出,也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与责任,其生存状况同样值得注意。

(二)大城市压力增大。农村拥有中国最广大的地域,理应发挥其相应的人口存蓄的作用,成为社会的稳压器,但实际上正是其功能的缺失,致使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镇,远远超出了城镇的承载力,导致城市出现环境、医疗、就业、交通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病已成为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过度流失,直接导致农村有效劳动力短缺,传统小农生产模式衰落,大量土地被抛荒、弃耕、低效利用,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大行其道,土地资源利用率急速下降,其结果是土地粗放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直接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格局。

二、关于优化农村人口结构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推动教育、医疗资源的下沉,应将名师名医职称评定支教支医作为重要指标,以市为单位,学校、医院建立资源城乡轮换机制。通过改革宅基地制度等农村建设用地制度,以专项补助资金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教育建设、农村医疗保健设施建设等,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完善农村保障住房制度,通过建设农村廉租房、集中保障住房等,改善农业从业人员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各方面设施,改善农村整体风貌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达到稳住青壮年劳动力的同时,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入乡创业、就业。

(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尊农、爱农来源于农民经济地位的提升,只有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才能提升农村的地位,改变固有的传统思维。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农业就业途径,并在解决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将包括农村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商品化,使之成为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及相关配套产业税费的减免力度,避免公共事业项目的农民筹资,取缔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三)积极推动青年人才向乡村聚集。吸引年轻院校学生,尝试参照师范生模式建立农业人才的定向培养,着力吸引一批拥有农业学科知识背景、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青年农业队伍。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再创业,做好回乡人员的配套服务,促进其在乡村的多元化就业,努力培育“现代农业创客”、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新时期“互联网+农业”的大发展。多方位大力度对进入农业产业的青年进行补贴。

(四)建立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政府应从财政上优先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从业人员保障制度,稳定既有的优质农业从业人员群体,吸引年轻劳动力群体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制定措施保障同业同权,使下乡或异地务农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促进城乡间人口的良性双向流动。

(五)在乡村实施积极的人口政策。解决长期以来人口资源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 造成农村严重失血的问题,就应极力关注乡村的自身造血能力,尝试在农村放松生育政策,推行三胎政策,完善生育保障措施,积极改变农村的现有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