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名山资源 变风景为“钱景” 溪口镇“六共”模式全力推进名山促富行动
通讯员 卓建青 江怿
近年来,溪口镇依托和发挥名山资源,激发山区共富潜力,积极探索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通过组织共建、规划共融、人才共育、治理共管、渠道共享、服务共用的“六共”模式,力促风景变“钱景”,做强美丽经济,夯实争创省级共富样板镇基础。
组织共建 以党建引领为引擎 力促乡村振兴
该镇紧扣服务中心大局,坚持党建统领,成立覆盖镇区全域的8大党建联建,深化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
大力实施“共富工坊”建设,建立或改造提升“共富工坊”9家,持续激活乡村“致富因子”,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径。
2年来,吸纳就业人数286人,人均月增收1000元至4000元,工坊所在村集体经济共增收30余万元。
规划共融 积极谋划数字农业 赋能旅游产业
编制《溪口镇新时代农业产业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因村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任宋村引入智慧玻璃温室大棚,采用的棚保姆智慧农场PC端应用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项前瞻科技,以物联网作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手机端远程控制,积极打造集观光、旅游、采摘、研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观光村。
充分挖掘名山资源,开辟精品线路。编制全域乡村旅游“星月同辉”规划和设计方案,依托四明山独特区位优势,建设2条精品线和2条风景线,充分展示溪口旅游形象,吸引四方游客,带动村庄游、民宿游等旅游产品,提高当地村民收入水平。修订溪口民宿集聚区规划,大力推进民宿产业集聚化发展,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农房地块、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措并举鼓励民宿产业落地。溪口镇目前共有在册民宿49 家、房间653个、床位1147张,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13家,主要分布在岩头景区和雪窦山景区,未来三年内,预计还将落地规模以上民宿7家。岩头村在册民宿占溪口全镇三分之一,成功创建首批宁波市民宿产业聚集区。乡村旅游给村民带来近400个就业岗位,其中有25人返乡就业。栖霞坑村引进社会资本打造景村融合的经营模式,2022年单日游客量最多达3000余人,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通过民宿租金、停车场费用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人才共育 深化“头雁”帮带计划 培育乡村人才
以民宿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区域风貌提升等项目为抓手,推动10组镇区村社党组织新老书记结对,15名村“两委”干部及网格员开展跟学锻炼,着力提升各村联建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广大乡贤力量,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加强服务对接,引导乡贤回乡反哺。6年来,溪口乡贤捐赠用于学习、养老、建设等各类善款已超过1200万元。日前,投资额超1000万元的新乡贤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
治理共管 提炼践行“景区八礼” 构建美丽城镇
统筹区域治理资源,围绕文明城市创建、防台防汛、外来人口管理等基层治理重点领域,组织行政村定期交流民情,以村村联动、村企结对等模式,组建区域巡逻队、区域环境卫生督查组等队伍。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景区品质提升,发放《致溪口村(居)民的一封信》,通过“掌上奉化”政企号发布、景区电视台播放、志愿者分发等方式,着力提高景区品质提升行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提炼发布“景区八礼”,在全镇倡导践行“善言、诚信、好客、慈孝、乐助、和睦、让行、净美”的“景区八礼”市民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推动“景区八礼、从我做起”成为全民行动自觉行动。开展首届“景区 5A 好村(居)民”评选活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且分类质量高的家庭,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加强执法保障,对未按规定垃圾分类行为,采用奖惩结合、双方发力的方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提升实效。
渠道共享 集结市场优势资源 谱共富新篇章
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共富样板片区。镇属锦绣四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共同投资山区种植项目。班溪片区与跸驻片区联合行动,种植黄精,打造千亩高山种植园区,助力提升片区内村集体经济收入。
挖掘新兴需求,精准刺激新消费。浙江佛学院推出禅修班、瀑布院推出手工禅茶、太虚塔院推出“茶空间”、高端素斋、素酱品,开发文创伴手礼,精心设计宋式点茶等特色产品,举办读书雅会,通过文化旅游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村企合作共赢,铺开来料加工点。锚定“来料加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将来料加工产业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通过产业升级、跨域合作等方式持续加强来料加工质量。今年,伴随着东岙村来料加工点的投入运转,该镇已有加工点位13个、经纪人13人、从业人员400余人,对接企业16家,至目前已发放来料加工费超200万元。
服务共用 联动特色公益项目 增进民生福祉
以妇女儿童驿站、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开展教育培训、公益关爱、儿童服务等活动,致力于镇区内人民群众共享服务资源。镇总工会以溪口镇畸山工业园区为试点,充分发挥溪口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区位优势,依托“15分钟服务圈”,引入社会组织参与职工服务,为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助困帮扶、劳动调处、普惠服务等公益项目。镇妇联开设巾帼共富直播间,挖掘优秀女创客、致富女能手加入“巾帼直播”培育计划,不定期组织创业女性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探索健康养老,构筑“食堂网络”。全面构建“1+10”的老年食堂助餐网络,为全镇近 7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积极探索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以跸驻片区为单位,启动实施“中心厨房+快捷配送+多点就餐”模式,统一为整个片区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探索食堂自我“造血”途径,努力实现食堂收益反哺助餐服务。
推行“医路通”志愿服务,助力共同富裕健康先行。针对山区老年人就医前期“寻医难”、就医环节“问医难”、就医后期“访医难”等问题,通过5G技术手段,构建“医路通”数字化无障碍志愿服务体系,共享数字医疗改革红利,每月定期为山区居民提供“一次也不用跑”巡回医疗和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