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助惠民 教育帮扶润心——奉甘“组团式”医疗教育帮扶经验亮相国家级会议
记者 严梓宁
“甘洛县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将这项工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工程……”昨天上午,中央组织部召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会,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委书记刘建波作为全国唯一县级代表、全国7名典型经验交流人之一,满怀自豪地对该县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一年多来的工作作了汇报。字里行间,他由衷地感谢宁波奉化“组团式”帮扶队伍的大力帮助。
自2021年奉甘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两地干部人才在统筹谋划中凝聚帮扶合力、在借势借力中提升帮扶质效、在用心用情中强化激励保障,通过同步引入财力智力、全面重塑硬件软件、一体统筹前方后方,在大凉山上育出了一朵朵美好幸福的“索玛花”。
织牢乡亲们的“健康网”
对于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工作了10多年的王华而言,“家门口”能有优质医疗,是她以前最盼望的事。
“从前说起甘洛县人民医院,当地人‘不屑一顾’,大多跑去周边县就诊。”王华表示,自己作为医院的一分子,感到很无奈。“组团式”医疗帮扶队伍到来后,县域医疗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不仅乡亲们连连称赞,也让医院职工对未来的发展有了盼头。
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医院门急诊人数192082人次,同比增长13.79%;出院人数21278人次,同比增长27.85%;业务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0.2%。各项增幅均列宁波市帮扶凉山州各县医院第一。这些改变的背后,凝聚着帮扶队伍的倾情付出。
2022年7月,来自宁波和奉化各医院的优秀医护人员跨越千里来到甘洛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初来乍到,考验不仅仅停留在资金不足、设施老化等外在条件,还有管理制度落后导致的人员分工不清晰、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由于医院整体协调能力受限,患者流失严重。
要想打破僵局,重新整队、淬火锤炼是第一步。奉甘两地干部人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决定整体引入帮扶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健全组织结构和制度、精简臃肿的管理机构等举措,甘洛县人民医院修订完善了约60项管理制度,26个科室明确近500条岗位职责。同时,中层管理干部岗位由110个精简至79个,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
这场跨越山海的医疗帮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才、用才、育才、留才的“组合拳”全面出击。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结对举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按照“科科对接”模式,进行“云帮扶”线上培训;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宁波等地进修学习,掌握先进的医疗和护理技术……竭尽全力、倾囊相授,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逐步建强。
随着63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甘洛县人民医院一大批医疗设备得到更新,补齐了常见病、多发病医疗救治能力;随着一站式导诊服务等十大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地,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随着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区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融合,打造新型医联体,实现远程会诊;随着医疗人才队伍的扩大,目前已成功申报州级重点学科7个,开展77项新技术,实施本土“首例手术”46例……优势医疗资源沉下去,就医获得感升上来,彝乡群众在“家门口”有了“健康护航”。
打通山里娃的成才路
甘洛中学校的90后年轻教师帅涛从小在甘洛长大,深知当地师资力量薄弱,也深知优质教育对于大凉山孩子而言意义非凡。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做了老师,希望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然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教育帮扶队伍的到来,犹如一阵东风,帮助山乡孩子乘势而上、展翅飞翔。
今年,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甘洛中学校高考本科上线362人,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甘洛中学校学生木乃约热成功被北京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实现建县以来“清北”录取零的突破。
这是甘洛县教育事业的高光时刻,这份不容易的背后,是奉甘两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携手走出的“组团式”教育帮扶之路。
自奉甘东西部协作以来,我区陆续选派教师走上甘洛县的讲台,涵盖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职高等各学段。面对不健全的校园管理机制和学生“模糊不清”的未来,坚持“普高抓升学、职高促就业”,多措并举完善年级职责、竞聘上岗等管理制度,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教学质量。
如今,在援甘教师包班执教、接续跟进、长远问效的推进下,既有奉化特色又有甘洛气息的“奉化班”办起来了,成为凉山州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曼陀罗心育工作室”为甘洛当地幼儿园带去了学前教育PBL项目式学习教育新理念,在甘洛学子的心上开出一朵“向阳花”;区职教中心深挖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组织甘洛学子赴奉化开展研学活动,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通过人才交流互派、名优骨干教师培养、学校结对帮扶、优质资源互动共享、线上线下培训等,深度释放“组团+”效能。
与此同时,助力教育事业的一系列奉甘爱心活动也陆续发起。一批批来自奉化中小学捐赠的书籍等物资、一笔笔来自奉化企业家的捐款,若荧光点点汇聚成浩瀚星河,照亮大凉山学子前行的道路。通过真金白银投、真情实意教、真抓实干扶,努力让山里娃的梦想开花。
不以山海为远,心连千里共好。对于医疗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全县干部群众翘首以盼。截至目前,我区已有18名医护人员和24名教师“组团上阵”进凉山,通过技术传授、人才交流、管理模式探索等方式,致力留下一套“可延续”的管理理念,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