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六大举措强化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
通讯员 剑挺 家立
日前,甬台绍三地首次森林防灭火联合实战演练活动圆满结束,溪口镇与亭下湖水库联合队,分别取得了团体第二名、二等奖和个人比武金奖等荣誉。这是该镇强化森林防灭火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溪口拥有林地面积44.7万亩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7万亩,森林覆盖率81.6%,森林防灭火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溪口全面推进“5+1”森林防灭火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全力确保辖区森防万无一失。
压责任重落实
强化网格体系管理
健全组织机构。构建统一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架构,成立、调整镇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及涉林行政村森林防灭火工作组,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并与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有效衔接。压实包保责任。落实“区包镇、镇包村、村包户到人”三级包保责任制,在全区率先开展实施“林长制”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蹲守一线,广大干部发挥先锋作用,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落实网格体系。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细化网格责任体系,制定“林长制”“警长制”及防灭火工作责任书,完善镇、村、网格三级责任告知书。将责任体系延伸至村民,拟制《森林防火村规民约》,实行监护人责任制,层层压实防火责任链条。
加投入常更新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广“引水上山,以水灭火”,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设立森林防火语音提示杆、森林防火宣传牌、高空瞭望监控,在武山公园建成一座10吨蓄水池,配置消防栓24只,在大雷山建成一座100吨蓄水池,配置消防栓26只。增设消防设施。根据全镇山塘水库与水系分布情况,严格落实符合“1-3公里水源供给圈”要求,结合重点保护对象风险隐患情况,综合考虑交通、人力等因素,完善林区内部防火设施分布,设置10个水箱取水点。大力开展防火通道建设,截至目前,已开辟防灭火通道和上山道路近90条,有效解决紧急情况“上山难”问题。布优避灾场所。围绕“重要林区、重点路段、重点时节”加强布控,加大对进入林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消防安全检查和宣传力度。完善镇、村两级避灾安置场所,全镇现有镇级避灾中心1处、临时避灾场所1处、村级规范化避灾场所46处,面积共计48150平方米。
重防范建机制
增强火险管控措施
加大处罚力度。制定以问题、任务和责任为抓手的三张清单,夯实“安全观”,拧紧“安全阀”,严格火险隐患“事前监管”手段,加大违规用火行为的事前查处力度。分片组进行森林防火巡查,遇到违规用火第一时间劝阻,不听劝阻的移送执法部门。今年来,已劝阻违规用火事件100余起,对3起违规野外用火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加强监测预警。努力打造监测预警能力强、信息发布传播快、预警信息覆盖无“盲区”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90名护林队员管护力量,发挥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等作用,强化森林火险监测监控。强化互救合作。树立“一盘棋”“一家人”思想,加强区、镇、村的协调联动及与周边相邻地区的联防联动。与区内相邻的大堰镇、萧王庙街道及区外相邻的海曙区龙观乡、余姚市四明山镇签订“联防联控协议”。
抓储备强力量
健全应急队伍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原则,积极建设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根据森林防火的需要,将25名队员纳入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伍,并统一装备和战术。加强物资储备。设立镇综合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营房、镇森林防灭火物资仓库。储备物资装备。制定储备物资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进行装备调试、保养、管理。加强培训演练。参照《综合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大纲》,建立应急队伍培训和训练制度,常态化开展森林扑火专题训练。
打基础提高度
完善运行保障网络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森林防火培训和宣传,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全覆盖、零距离、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和宣传。加强资金保障,设立森防专项财政预算、落实森林防灭火日常工作经费,为每名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队员投保不少于100万的意外伤害保险,落实护林员报酬及每人5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险,落实设施设备保障和物资装备保障。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的约束力,规范行为准则,明确工作章程,制定工作例会、研判会商、监测预警、扑救处置、值班值守等一批工作制度。
谋创新构平台
深化指挥平台建设
该镇指挥平台以数字化平台架构为基础,汇聚公共基础、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综合管理和前端监测等不同数据,编成一张高效的防火和灭火的电子地图。目前,镇指挥平台已接入省护林巡查系统、高空瞭望火源识别监控系统,以及各类可视化指挥终端和数字化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