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民护健康 传承中医扬国粹 区中医医院高质量推进健康奉化建设
记者 王巧丽 王林威 通讯员 励耀 陆洋
岁月峥嵘,镌刻荣光。三十七载奋力前行,区中医医院历经2次搬迁、3次等级跃升,已建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区县级综合性三甲中医医院。医院始终秉承“传承中医国粹,服务百姓健康”的宗旨,全面升级就医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强做优重点学科,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软硬环境双提升
就医服务“零距离”
走进位于岳林街道金海路的区中医医院新院区,映入眼帘的是颇具“诗画江南”韵味的中医药文化长廊、门诊大楼、住院楼、行政后勤综合楼等崭新建筑。院区内部干净、整洁,指引标识清晰明了,病房布置温馨舒适,门诊大厅内还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就医引导、病历复印、政策咨询、志愿服务、指导自助机使用等多项服务。
“一到秋冬季节,我的支气管老毛病就犯了,区中医医院的诊疗服务在奉化有口皆碑,早就听说医院搬了新院区,来了以后感觉环境太好了!”市民邬玉秀说。
从一杯免费的时令中药特色茶饮、“一站式”中西医多学科联合门诊、“一码”中药快递到家等特色服务,到互联网医院“一键”开单复诊和护理上门服务,再到打造“一座”浙江省中医院健康教育学院奉化分院……医院以贯穿患者就医全流程的视角出发,制定“六个一”服务模式,提供优质便捷的“零距离”医疗服务。
此外,区中医医院持续推进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配备先进的DSA、1.5T核磁共振、62排螺旋CT、ECMO等设备,引入浙江省名中医宣丽华智能AI辅助诊疗系统等,以智慧赋能医疗服务,让医院具备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技术。
细分学科重建设
名师带教提能力
“在临床跟师实践中,我不断向老师学习如何看病、如何与病人交流。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醍醐灌顶,帮助我更精准地诊断病案,让我的中药用方思路更加开阔。”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青年医生邬洁涛告诉记者,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更在于医德、文化和思维的传递。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人才是关键。借着与省中医院合作的契机,区中医医院着力打造“群师带群徒”奉化模式,激活中医药人才培养新动能,通过实施名中医教学门诊、教学查房、赴省中医院实行滚动式人才轮训等举措,促进医院形成“头雁领航、强雁护航、雏雁跟飞”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新格局,组建起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实现医院中医药事业人才建设从“输血”帮扶转向“造血”培养。
引入全国名中医陈意、省国医名师裘昌林等领衔的8个省级及以上名中医工作站,共建脑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推拿康复科、中医护理学、超声科等6个紧密合作型学科,先后派驻临床及管理专家共50人,不断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一年来,“群师带群徒”奉化模式助推两家医院充分融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硕果累累。去年,区中医医院脑病科获评浙江省县级中医药优势学科建设项目,新设眩晕病MDT、心身消化、脊柱侧弯、中医护理等门诊,完成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1.3万人次,成立的奉中科创团队,成功立项省级课题18项、市级课题2项、区级课题9项,取得历史性突破。冠脉造影、冠脉支架植入术等多项技术填补医院空白。
特色诊疗扬优势
文化传承显魅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针刺四缝穴,可以改善小朋友消食导滞、祛痰化积。”在该院名中医馆,主任中医师刘飞霞熟练地在患儿手上下针、挤出积液,这种传统的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
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加强名中医馆和中医综合治疗室建设。开设中医护理门诊,创新开展温通拨筋罐、易罐等6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运用压、贴、推、刮、刺等中医外治技术,激发和运用人体自身气血来治疗青少年近视,累计服务青少年儿童近2万人次。
此外,该院不断推动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例如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硬等症状,西药治疗效果很好,但其会导致便秘、头晕、心慌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采用中医治疗往往能避免这些副作用。”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周耀告诉记者,中医与西医,不仅存在地域差别,还存在文化差异,不仅有碰撞,更有交融。一直以来,区中医医院持续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作攻关,提高疑难重症临床疗效,彰显中西医协同互补的优势,真正让患者享受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协同”的诊疗方式带来的确切疗效,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区中医医院将紧紧抓住与省中医院合作契机,努力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跟前沿的总目标,全力打造区域中医诊疗中心,让奉城老百姓有“医”靠。
记者手记:
愿得云帆三千尺,屹立潮头续远行。奉化医疗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让人心生自豪,促进医疗学科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医疗卫生行业无数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锐意担当。在他们的努力下,曾经那些难以诊断和无药可治的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被一一攻克。
近年来,区卫生健康局锚定医疗高地建设目标,高质量推进健康奉化建设,从导入优质资源、培育医疗专家、夯实基层底座等维度发力,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沉浸式院际合作、远程医疗支持、流动医疗队等一项项务实之举、创新之策,让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家门口”看好病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长江学者、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右一)在重症医学科进行教学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