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 生态优 产业兴 溪口镇奋力绘就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
通讯员 江怿
在溪口镇的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一个个充满诗意与故事的乡土乐园。古韵民宿、历史名村、红色记忆、唐诗之路……这些村庄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和美乡村的魅力与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壶潭村:红色引领,革命老区的美丽嬗变
在四明山青山绿水间,有一个名字独特的村庄——壶潭村,因明溪水流经村前时形成了壶状的水潭而得名。
壶潭村曾是联通四明、会稽、天台三大山系的重要通道。这里诞生了宁波市第一个特区委、奉西交通联络站,是浙东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英勇的壶潭儿女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光荣历史。1993年,壶潭村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如今,这里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壶潭革命事迹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三烈士墓等红色印记,串联起一条条红色旅游线路,为后人瞻仰烈士遗迹、聆听历史故事、传承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红色基因是壶潭村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壶潭村深挖红色旅游资源,讲好革命老区故事,让红色基因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同时,壶潭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壶潭村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该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香榧、毛竹、茶叶等经济作物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壶潭村与宁波蜜途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乡村运营师协议,引入专业团队,对乡村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以传承革命“红”,发展生态“绿”为主题,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基础、以旅游新型业态为核心载体,兼顾红色旅游、生态游憩、团队熔炼、研学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红色氧吧”、红色旅游样板村。通过一杯茶、一颗榧、一桌菜、一片红,活用红色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可造血、可持续的红色动力,踏上村集体增利、企业盈利、村民获利的乡村共富之路。
与此同时,壶潭村积极与市司法局、市律协等单位开展结对帮扶,通过物资捐赠、打造市场化产业合作和扶贫项目、法律下乡等方式,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壶潭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壶潭村正以红色基因为引领,农文旅融合为曲调,谱写着一首首生动绚丽的乡村振兴曲。在这里,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东山村:古韵民宿,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位于雪窦山东麓的东山村,坐落于四明山脉的怀抱之中,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游玩。这里曾一度因偏远与落后而面临“空心化”的困境,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村庄陷入沉寂。
可喜的是,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东山村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地理位置,东山村以开办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踏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村党支部书记徐佩伦带领村民整治人居环境、拓宽进村道路、升级基础设施,为村庄的蜕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道路的畅通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精品民宿相继涌现。“乐居东山”“花庭·东山上”等各具特色的民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之地。民宿的繁荣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让山里的土特产找到了新的销路。
如今,东山村已彻底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的阴影,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并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在东山村可晨看日出、夜赏山月、晴望古镇、雨观云海,山村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展望未来,徐佩伦心中有着新的蓝图:计划进一步挖掘东山村“民宿+经济”的潜力,通过民宿的流量效应激活传统农业与文旅产业,打造“东山红日”与“采菊东山上”等品牌,让山货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东山村,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栖霞坑村:唐诗之路,传承与创新的共生共建
栖霞坑村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节点。1000多年前,众多文人墨客曾溯剡溪而来,留下大量赞美栖霞坑村的诗歌佳作。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后裔也在此聚居,为古村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随着古道徒步的兴起,栖霞坑村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网红打卡点。
走进栖霞坑村,仿佛穿越千年梦回唐朝,赴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之旅。古道沿线植被丰富,色彩斑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诗词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尤其是秋季,素有“黄金古道”之称的乌岩岭步道铺满金黄的松针叶,宛如黄金满地,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
栖霞坑村的“古道经济”为村庄带来了新气象。村民兴起了在家门口创业的风潮,水果摊、小吃摊、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汪雅秀是村里最早一批经营小吃店的村民,她利用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乐,为过往游客提供地道的乡村美食。随着游客量增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与此同时,民宿行业也在这个古朴的小乡村兴起,不仅为农村聚集了人气,也盘活了村里闲置房屋资源。栖霞坑村引进了多家特色民宿,如“栖霞山居”“沄野和光·妙夏”等民宿,这些民宿的设计在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理想之选。
日渐火爆的栖霞坑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创业发展。他们中有的是返乡青年,有的是咖啡师、艺术家,也不乏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的到来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驻村艺术家阿水不仅在村里的咖啡馆推出艺术展览,还尝试开发不同年龄段的古道徒步旅游和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如今,栖霞坑村已经成为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据统计,2023年栖霞坑村日接待游客最高可达3500人次,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百万元,实现了从“秘境小村”到“网红热村”的华丽转身。
岩头村:文旅融合,古村新韵的生动演绎
岩头村,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溪口镇西南,占地19.6平方公里,由5个自然村组成,是溪口镇面积最为广阔的行政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三年(1370),距今已有650余载春秋。岩溪作为剡溪的支流,悠悠穿村而过,村民依水而栖,村庄因水而兴。
昔日,岩头村因水路便捷,成为奉化西南山区的重要中转水埠,商贸繁盛,商铺、米店、钱庄林立,青砖黛瓦间,古朴的韵味历久弥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交通工具科技化、智能化等水平不断提高,岩头村也慢慢归于“平静”。2007年,岩头村的人均收入尚不足5000元。转机发生在2009年,岩头村依托其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踏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
此后,岩头村大力投入资金整治村容村貌,硬化道路、建设休闲广场,同时深挖历史文化、修缮名人故居,不断推动文旅融合。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更激活了古村落的文化魅力,吸引了一众乡旅项目入驻。岩头村成功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了溪口镇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今,岩头村已形成了民宿集聚效应,共有13家在册民宿,占溪口镇民宿总数的三成以上,其中“奇遇谷”“宁波隐居·溪口漫休谷”等民宿更是被评为省银宿级民宿。此外,岩头村还致力于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古村漂流、特色美食、文创园等项目应有尽有,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旅游体验。
岩头村的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更促进了村民收入的显著提升。目前,全村就业人数已达571人,其中395人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占比近七成。乡村旅游经营户63户,返乡就业人数亦不断增加。岩头村也扭转衰败气象,实现华丽转身。
岩头村,这个美丽的古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上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在这里,山风乡韵依旧,而古老的村落正以更加蓬勃的生机,诠释着乡村共富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