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息化结缘 与数字化接轨 “新活态”赋能传统文化焕新生
记者 赵雪雁 王层裕
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将古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存;运用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拉近古老文化元素与观者的距离;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实现传统文化向受众的有机流转……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期间,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弥勒文化“新活态”的缩影随处可见。
数字化赋能
弥勒文化灵韵再现
步入弥勒圣坛,流光溢彩,恢宏的建筑被光影艺术巧妙点亮,涤荡心灵;走入“时光甬道”,光与影随着人身移动,流转涌动……数字化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约800人眼前一亮,赞叹不已。
作为配套活动,“和合共生——世界佛教文化艺术展”“同愿同行——中国佛教传承发展主题创作展”和“翰墨佛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艺术珍品展”在论坛期间同步开启。展陈充分运用裸眼3D、全息投影、多媒体交互、岩彩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展陈形式或内容占总面积的22%,以全新的“打开方式”展示了弥勒文化的现代魅力。
在“同愿同行”展览中,30米山水长卷《梵山圣境》以史诗般的壮丽恢宏,将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雪窦山等中国佛教五大名山起伏相连。围绕瑰丽多姿的长卷,多媒体影像作品《名山圣影》通过三维地形建模、数字化重建,并结合AI生成技术和三维纱幕Mapping全息视觉技术环绕投影,打造虚实相合的全景式、沉浸式观展体验。“这是‘同愿同行’展览的压轴之作,将佛教文化用艺术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创新了文化的表现形式。”本次展陈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毕学锋说。
以画入梦,一梦游山,在“画藏宝相 人间和乐”板块的550平方米沉浸式体验空间内,观众“乘上”一叶扁舟,深入如诗如画的“应梦名山”之旅。而在“翰墨佛缘”展览中,等比例数字化3D打印技术,把原本位于杭州西湖飞来峰冷泉溪南岸的原造像“搬到”了奉化。数字化技术赋能弥勒文化在新的语境下实现灵动再现,绽放出与时代相呼应的璀璨芳华。
典籍上“云端”
传统文化“青春永驻”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承浩瀚烟海的文化经典?如何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实现古籍的活化与流通?
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上,与会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围绕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内涵、法脉传承、典籍结集、社会责任、文化艺术、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内涵、中道思想和平等智慧等主题展开研讨。其中,在“典籍保护与整理——佛教典籍的数字化结集”分论坛中,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65位佛教界领袖围绕佛教典籍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是“佛典数字化”话题展开交流对话。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数字人文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郁建兴告诉记者,数字技术的兴起为佛教典籍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机遇,同时,数字人文发展不断创新着佛教知识生产、获取及传播的方式。“本次论坛特设‘典籍保护与整理——佛教典籍的数字化结集’分论坛,大家围绕佛典互译互通、数字化共享展开积极讨论,这正是本届论坛拥抱时代、与时俱进之处。”与会专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说。
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文化经典,是奉化一直探索和前行的方向。2019年,2019数字佛教论坛在雪窦山举行,互联网行业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共200余人以互联网平台为切入点,共同探讨佛教信息化发展与管理,构建佛教发展的全新生态。这场重量级的活动象征着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和信息化结缘,与数字化接轨。2022年9月,《弥勒文化数字化文库》创建工作启动,进一步提炼弥勒文化核心要义,推动文化研究,让弥勒文化形成符合时代需求、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
数字为翼,古今兼美。当弥勒文化遇上数字技术,让历史说话,亦让文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