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出海“破圈”传得更远 弦歌不辍,千年文脉续写时代长卷

记者 赵雪雁

文化传情,行之愈远。枕山拥海、钟灵毓秀的奉化从6000年的历史积淀与传承中走来,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深刻进城市血脉之中。“历史悠久、文韵深厚”“人杰地灵、海纳百川”……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丰饶灿烂的奉化传统文化给八方来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亮相盛会

文化瑰宝尽展风华

“盛况空前、皆大欢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曾多次参加世界佛教论坛,对于本届论坛的举办,他用八个字高度评价了此次论坛的规格与氛围。对于弥勒文化,他谈道:“弥勒文化中倡导的慈悲、和善、大度、包容、开放等理念,不仅为东方人所接受和喜爱,也能够引起在西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士的感情共鸣。”

魏道儒曾多次来到奉化,见证了雪窦山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点赞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他还进一步谈到弥勒文化节的举办对于弥勒文化积淀与推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2008年起,奉化以“慈行天下,和乐人间”为主题连续举办弥勒文化节,通过学术研讨、文艺演出、群众活动等形式,深入挖掘弥勒文化内涵,实现弥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弥勒文化节的举办,把弥勒文化这一传统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结合,使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魏道儒表示,从举办弥勒文化节到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无论是活动规模还是传播影响力,都让弥勒文化进一步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2015年,奉化获评“中国弥勒文化之乡”;2022年,弥勒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2023年,奉化雪窦山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名单……作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山通过深化名山、名寺、名僧、名校、名著等建设,推动弥勒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扩大。

传诵千年

唐诗风韵悠悠回响

盛会筹备期间,为打造“翰墨佛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佛教艺术珍品展”,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何欢欢与奉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谈起对奉化山水人文的印象,她说:“奉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然环境和人文底蕴都非常适合艺术创作。”

弥勒文化源远流长的雪窦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上、四明群峰中最为奇秀的一座,始终回响着一代代诗人的佳句绝唱。

连绵山脉层峦起伏、瑰丽迷人,林泉飞瀑幽静奇秀、变化万千,亭下湖水面广阔、群山回环……沿着风景秀丽的古道,唐代诗人登高揽胜、踏歌而行,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孟郊的“千寻直裂峰,百尺倒泻泉”写尽飞瀑的奇绝,方干笔下“流水随寒玉,遥峰拥翠波”让雪窦山多了一丝缥缈灵秀,皮日休、陆龟蒙相互唱和的“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儿童皆似古,婚嫁尽如仙”“一半遥峰雨,三条古井烟”等佳句道尽“二十里云”一带的风物人情。

然而,溪口雪窦这条绵延千年的诗路,却不仅仅是一条“唐诗之路”。自唐以后,梅尧臣、王安石、曾巩、戴表元、赵孟頫、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袁枚、赵朴初等文人墨客,寻觅着那一行行飘逸的履痕、那一句句隽永的低吟浅唱,来到此处寻幽探胜,苏轼更是发出了“不到雪窦,为平生大恨”的喟叹。无限豪情回荡在千年诗路,绵绵诗意浸透在城市精神之中。

2023年,“奉嵊新”旅游推广联盟成立,与诗同行、文旅开道,奉化、嵊州、新昌三地合力,再次打响了“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金名片”。时至今日,这条“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依旧风雅迷人,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悠悠回响的唐诗风韵与欢喜自在的弥勒文化相互辉映,共同在更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