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一株藤上结果200余个 ​大堰番薯迎来大丰收

3dac1c5b-7f04-4e0a-a26d-02b286fa6776.jpg

记者 赵雪雁 马龙行 通讯员 金艺 赵伊丽

本报讯 “100、150、200!”近日,在大堰镇后畈村的番薯种植示范基地里,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采收番薯。随着铁锹上起下落,体型饱满、色泽鲜亮的番薯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一株藤上竟然结果200余个,单株产量达到50余公斤,这让种植了多年番薯的村民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记者在现场看到,和传统呈现长条状一垄垄的番薯田不一样的是,示范基地里的番薯田仿佛一个个“大馒头”整齐排列,每个“大馒头”大小约2米乘2米,浓密的番薯藤相互交错、覆盖于土壤之上。浙东番薯研究所特聘专家叶士海告诉记者,每一个“大馒头”下面,都是由一株苗种植出来的番薯。村民们先将地面上的番薯藤条清理干净,来回翻动番薯地,随着土壤变松,一连串个头均匀的番薯破土而出。令人惊奇的是,越往中心刨,番薯就越密。随后,村民们分工协作,将新出土的番薯去泥、分拣、装框、称重。

“今年,我们在‘一年两育种植技术’和‘定位结薯栽培法’基础上,尝试采用‘仓储式栽培法’,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实现产量增长,将村民小块分散的土地都变成了‘粮仓’。”叶士海告诉记者,这批番薯是在今年6月种下的,产量相当不错。除了产量高之外,商品薯率也很高。“大堰传统种植的番薯,个头虽然很大,反倒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引进了紫金香、蛋黄薯、西瓜红、栗子香、云薯1号等十余种小型番薯品种,个头更小,口感更好,主要售往大润发、M6等商超,特别受欢迎。”叶士海说道。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第一茬在4月上中旬扦插的番薯地一年能种植两季来计算,一年每亩总产量达2300公斤至2500公斤,亩均产值可超万元。

目前,大堰镇种植番薯面积3000余亩。新品种、新技术已经推广到了后畈村、常照村、南溪村、箭岭村等村,口感甜糯适中的新品种常常供不应求。种植技术不断“进化”的同时,番薯还被加工成番薯粉、番薯粉丝、番薯脆等产品,进一步延伸番薯产业链,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