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提振品牌之力 擦亮城市名片 奉城风采闪耀世界舞台

记者 毛超峥

本报讯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于10月15日至17日在奉化举办,吸引了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约800人莅临雪窦山,规模和参与度皆实现了新突破。本次活动不仅彰显了奉化地区深厚的雪窦山弥勒文化历史底蕴,而且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佛教界人士提供了交流互鉴、凝聚共识的平台。

其间,法新社、泰国国家报、印度尼西亚商报、菲律宾商报、俄罗斯龙报、日本中文导报等国际主要媒体、地区主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积极报道论坛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主流媒体也追踪报道论坛相关进程。截至10月17日18时,涉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新闻报道达2900余篇(条),覆盖120余个国家和地区、10余个语种、超330家境外媒体,触达海外超5.9亿人次。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以及26个国家和地区、3个国际组织,向论坛发来了66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在海内外媒体的持续关注中,“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奉化雪窦山”这张城市金名片被不断擦亮。

雪窦山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历经晋、唐、宋、元等朝代,孕育了灿烂的弥勒文化,其中,弥勒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形象为世人所熟知。唐宋时期,弥勒文化盛行一时,更是借由“海上丝绸之路”,从宁波传到日本,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雪窦山更是成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发祥地。而细数近年来雪窦山的发展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给予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高度评价,他认为,从举办弥勒文化节到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于弥勒文化的认知,同时也让雪窦山逐步打响国际知名度。

本次论坛为深入研究弥勒文化,加强世界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绝佳载体。弥勒文化所蕴含的慈悲、和善、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涵与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也不谋而合。魏道儒称,近年来,中国弥勒文化已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地,雪窦山弥勒文化的传播是该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弥勒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广泛国际适应性令其能够做到全球共享。一方面,弥勒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高度契合,这些内涵已超越了宗教信仰的界限,成为一种具有普遍魅力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弥勒佛的形象和故事在世界各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其形象容易引起不同文化群体的共鸣。

本次论坛还通过了《雪窦山宣言》,倡议实施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丰富人类文明宝库。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前沿科技、人文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跨界融合”为推动雪窦山弥勒文化的“破圈”传播和文物典籍保护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