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宁波市奉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1月22日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宁波市奉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奉化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奉化全域、中心城区(奉化部分)两个层次。奉化全域范围为奉化区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中心城区范围落实市级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包括方桥街道、江口街道、锦屏街道和岳林街道等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相关控制区域。

2、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标策略

1、总体定位

以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为总目标,确定都市产业转型区、青创活力新中心、魅力山海宜居城、弥勒文化标杆地四个总体发展定位。

2、规划目标

至2025年,奉化将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特色区,基本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至2035年,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美好图景,打造宁波都市产业转型区、培育宁波青创活力新中心、建设宁波魅力山海宜居城、塑造区域弥勒文化标杆地。至205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的目标,形成更绿色安全、更创新高效、更开放协调、更品质宜居的奉化国土空间发展蓝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典范地区。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三条控制线

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简称“三线”),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到2035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5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05.22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05.4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983倍以内。

图片1.png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宁波市“5+2”主体功能区划分体系,奉化区为城市化优势地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在奉化全域国土空间,构建“一主两副、三江四区”,山海城相融,城镇村有序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主两副”:以奉化城区为核心发展区,打造溪口、莼湖(含滨海新区)两大副中心带动滨海地区与山脉地区发展,构建多点联动的山海城发展网络。

“三江四区”:以县江、东江、剡江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海生态资源,构建三生融合的空间系统,引导国土空间系统的保护、利用与治理体系。加强上游林地山体地区国土空间生态涵养能力,管控中游丘陵平原地区,平衡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引导下游平原水网地区合理布局国土空间。

划分四类山水空间统筹区,现代都市集中区依托平原地势及县江、东江水网,以展现都市活力为核心;魅力文旅示范区以雪窦山和剡江为核心,统筹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海湾绿色统筹区协同滨海象山湾生态保护和海洋资源利用,兼顾产业发展和山海联动。山水生态保育区围绕天台山脉,以生态保育和乡村振兴为主,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图片2.png

4、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区

落实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主体功能定位,按照陆海统筹、全域覆盖的原则,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海洋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等规划分区。

5、国土空间用地用海结构与布局优化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稳定生态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优化用地结构。规划期间,耕地、林地、湿地、陆地水域总量基本稳定,园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适量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村庄建设用地因村改居规模减少,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小幅增加。

海域总面积保持不变,在优先保护海洋生态空间基础上,海域功能持续优化。

四、农业空间

1、农业空间格局

落实上位规划农业空间发展要求,规划“三区多点”的生态农业空间。

“三区”即田园都市农业区、山地生态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多点”即萧王庙-溪口水蜜桃产业、花木产业,溪口-大堰笋竹产业,西坞-莼湖花木产业、蔬菜产业、茶产业,方桥-尚田草莓产业,尚田-大堰茶产业。

图片3.png

2、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

完善村庄居民点布局体系,积极培育中心村,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聚。规划构建城镇型社区-中心村-一般村三级乡村等级体系。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保留村庄原有肌理,加强对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引导。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五、生态空间

1、生态保护格局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空间保护要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形成“一湾两山三江四湖”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湾”:统筹象山港海域,保护与修复生态海岸带、海岛等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滨海岸线资源,适度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功能,营造象山港魅力蓝湾。

“两山”:以四明山脉、天台山脉为核心,以生态底线管控为前提,建设名山公园、自然公园、郊野公园等特色节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打造美丽大花园。

“三江”:围绕县江、东江、剡江以及支脉、湖泊,强化水质提升,优化滨水岸线,塑造特色滨水景观,建设品质蓝绿网络。

“四湖”:加强亭下水库、横山水库、葛岙水库、柏坑水库的水源地保护,连通滨水公共空间,环绕水库适度发展生态休闲功能,保护秀美生态湖。

图片4.png

2、生态修复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自然海岸线保有量不减少,加强近海生态环境提升,全线海塘完成生态化改造和数字化建设。以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为重点,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统筹矿山绿化和资源再利用,综合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因地制宜复绿,推进坡地森林建设。

六、 城镇空间

以“向北、向心、中心城区(奉化部分)一体化”为城镇发展方向,规划“一体两翼四廊”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体”:向北发展,面向三江口及宁波枢纽,以锦屏、岳林、方桥、江口为核心,联动西坞、萧王庙、尚田等城区组团,构成奉化都市发展板块。

“两翼”:包括溪口-大堰名山板块和滨海板块。其中,溪口-大堰名山板块依托名山、古镇、山村等资源,做强“美丽经济”,打造全国性的旅游度假目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转换的示范区。滨海板块以莼湖-滨海新区一体化为核心,以打造“宁波滨海会客厅”为目标,与宁海、象山共建“象山港海湾公园”。

“四廊”:以交通廊道为骨架,串联整合特色资源与服务功能,构建四条功能复合的都市产城发展廊。

图片5.png

七、海洋空间

1、保护利用格局

落实上位规划海洋空间发展要求,规划“一带一港多岛”的陆海统筹空间。

“一带”指建设美丽生态海岸带,优化岸线利用,严格岸线管理,统筹滨海产业、滨海旅游、港航物流、生态保护等功能的合理布局。

“一港”指保护利用象山港,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统筹象山港地区功能,发挥景观资源优势,推进象山港海湾公园建设。

“多岛”指推动海岛分类利用,构建“一岛一功能”的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加强无居民海岛及其岛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海岸线保护与利用

加强交通运输用海、工矿通信用海、游憩用海、渔业用海等用海区与毗邻陆域的功能衔接和统筹规划利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岸线,落实海岸建筑退缩线管控。严格管控工业码头建设,加强未开发的规划港口岸线管理。

3、海岛保护利用

优化利用无居民海岛,重点保护尚未被使用的岛体岸线及周边基岩岸滩、海岛助航导航公益性基础设施,严格论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和现有开发利用的适应性,规范开发利用秩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八、综合交通

为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健康美丽新城区”,奉化区以宁波中心城区南部门户枢纽为发展方向,构建“南北同城一体、东西协调融合、高效便捷公平、绿色低碳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2.5小时通达,打造宁波市域1小时交通圈和宁波中心城区重点板块30分钟交通圈。    对外联系畅达方面:推动铁路、港口及内河航道建设;打造“二纵二联”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区域融合发展方面:完善全域一体发展的道路网络;构建换乘便捷、运营高效、吸引力强的公共交通体系。

图片6.png

九、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城镇供水量足质优,积极推进并网工程,构建互联互备城乡供水一张网。建成节水优先、安全放心、绿色低碳和智慧高效的现代化供水体系。
    统筹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构建设施布局合理、管网系统完善的韧性城市排水系统。到2035年,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0%以上。
    加强电网建设,完善奉化区电网主网结构,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持续推进城镇燃气系统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和气化率。构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系统。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优先,无害化兜底”的总体策略,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构建以循环利用基地为基础的绿色固废产业链和处置系统。

2、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针对奉化区主要灾害类型,重点开展面向城市安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抗震等风险领域的灾害防治。

建立健全战勤保障和消防救援体系;结合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城市干路网,完善城乡救灾干道网络建设。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平急结合、重点建设、综合防护的原则,构筑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人防体系,着力推进人防建设与城镇建设融合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十、 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1、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地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的保护内容框架。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可传承性的保护要求,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

2、城乡风貌塑造

规划构建“一心一湾两山三江”的总体风貌格局。“一心”即现代都市核心风貌区;“一湾”即象山港蓝色海湾风貌区;“两山”即以四明山脉、天台山脉为核心的山地生态风貌区;“三江”即围绕县江、东江、剡江及其支脉、湖泊打造水系景观风貌走廊。

十一、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修复

以“群众满意,耕地改良,粮食增产,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划定宁南田园城市综合整治示范片区、西坞-岳林城乡融合整治片区、云上大堰绿色生态整治片区、溪口魅力文旅整治片区、锦屏-尚田产城融合整治片区、莼湖-松岙蓝色海湾整治片区六大重点整治片区,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实现全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品质提升和环境改善,打造“山水田园城市、滨海蓝色港湾、生态文旅胜地、宜居共富新区”。

十二、中心城区(奉化部分)

1、发展规模

到2035年,中心城区(奉化部分)预计常住人口规模43.5万人左右,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44平方千米左右,人均城镇用地约为110平方米/人。

2、空间结构

结合奉化城区山水资源特色,轨道交通发展基础,提出打造“两园两廊,组团一体”的规划空间结构。

两园:突出生态引领,蓝绿聚心,高质量建设茗山中央生态公园、都市稻香田野公园,吸引城市服务资源集聚。以仁湖文化公园、茗山公园为核心,远期串联东山、同山、城西岙等近郊型公园,打造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群,并围绕生态公园培育奉化活力中心、茗山智谷创新区等区域型服务功能区,控制居住用地比例,预留服务功能空间。方桥和江口衔接片区营造都市稻香田野公园,近期以打造环宁波田园文化体验区为目标,植入农事体验、生态科教等功能;远期支撑奉化发展,作为城区发展备用空间,承载城区高能级都市功能和方桥、江口功能外溢。

两廊:以3号、9号、6号线南延为骨架,链接区域交通枢纽与高能级服务资源,串联中心城区(奉化部分)及周边特色功能组团,引导城区北向发展,以TOD模式布局组团网络化功能节点。

组团一体:引导中心城区(奉化部分)与环城区四个组团一体化发展,打通空间链接,加强交通网络联系。

中心城区(奉化部分):突显组团城镇格局,划定宁波中心城区(奉化部分),形成方桥、江口、锦屏岳林三个中心城区(奉化部分)功能片区,方桥培育临空特色功能服务、江口发展未来产业服务、锦屏岳林完善都市活力服务。

环城组团:打通中心城区(奉化部分)与萧王庙、尚田、西坞组团的空间链接,引导形成山水嵌城的多组团城镇格局,构建一体化网络布局结构,培育差异化特色功能,形成多个精致城市组团。

3. 绿地与开敞空间

营造“三廊三带多园”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促进生态要素和城镇空间的相互融合,形成山水城相互依存的宜居城市。

沿剡江、县江、东江,构建三条海绵通风廊道,既作为城市生态安全设施,又成为串联城市组团的廊道,沿江布局滨江公共空间。

依托同山、茗山、奉化山等山体,以及农田郊野空间,构建生态廊道,同时也引导生态要素渗入中心城区(奉化部分),凝聚城市活力。

基于蓝绿特色资源,布局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蓝绿开敞空间。构建“中央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的绿地体系,并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4、城市重要控制线

加强重点绿线、重点蓝线、重点紫线、重点黄线、重点橙线、道路红线等城市重要控制线划定和管控。城市重要控制线的调整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十三、 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1、规划传导落实

全面落实宁波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刚性管控要求和指导性要求。以镇(街道)行政辖区为基础,划分镇(街道)级空间传导单元。组织各镇街编制镇(街道)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作为指导约束下层次详细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实施的基本依据,不得突破约束性要求。

2、规划实施保障

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建立健全全域、全要素、全过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和支持政策,对全域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落实规划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建立年度评估、五年评估和重点领域专项评估组成的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规划和自然资源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查内容。

点击【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