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宁波市奉化区董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宁波市奉化区董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已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现将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总则
1.1规划背景
董家村于2014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20年4月入选浙江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为切实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确保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性保护,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
1.3规划范围
本次保护规划范围为董家村行政村村域范围,面积为3.69平方公里;村庄居民点规划范围为村庄居民聚居区域,北至卫生室以北居民点,南至灯头厂,东至东侧山体,西至西侧山体,面积约13.7公顷。
二、古村特色价值评述
2.1古村特色
董家古村沿霞溪呈狭长形分布,空间形态呈环山抱水之势。
建筑占地和建筑规模普遍不大,传统院落格局以三合院及其变体为主,同时也不乏紧凑的沿街巷或滨溪的一字屋,罕见多进甚或多路的深宅大院。
董氏家族一方面注重教育,恪守“克勤克俭,惟耕惟读”的家训传统,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山区竹林资源,发展土纸制造产业。
2.2价值综述
(1)“一溪两街,鱼骨结构”的村落空间格局。
(2)“紧凑节地,就地取材”的山居建筑群落。
(3)“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尚文崇教传统。
(4)“亦农亦工,克勤克俭”的持家兴业文化。
三、保护范围
对董家村实行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董家村的保护范围由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构成。
(1)核心保护范围
规划将董家村传统风貌较为完整,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区域,及其紧密依存的环境划定为核心保护范围。
董家村核心保护范围为:上祠堂以北、董李学校以南,王家井以西,黄道阊门以东,面积为8.34公顷。
(2)建设控制地带
为确保名村传统风貌的完整与协调,避免核心保护范围内外风貌产生冲突,规划将核心保护范围之外的村庄建成区域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北至卫生室以北居民点,南至灯头厂,东至东侧山体,西至西侧山体,面积为3.13公顷。
四、自然环境要素保护
4.1山体保护
保护董家村的背景山体,包括南山五峰、金山、狮山、象鼻山和笔架山等。
保护南山五峰、金山、狮山、象鼻山和笔架山的山体边界线,禁止任何开山挖山活动,禁止山脚的建设活动向山体蔓延,以恢复梯田、耕地为主,达到生态保护效果。
维持山林原生风貌,对进山游客进行容量控制、行为引导,避免破坏山林环境。
4.2水系保护
保护村域内的山塘水库以及霞溪河道岸线形态,保护金汤溪、杏梅坑溪、沈家坑溪等溪流,保护堰磡、导流渠、泄洪渠等水利设施,保护依附于水岸的埠头、洗涤石、台阶等构件,以及水岸断面,周边环境等。
保护驳坎和自然岸线形态,保护老村内的排水明渠系统,延续水岸埠头功能,不得在水系中倾倒垃圾或随意侵占河道。
4.3农田保护
包括南山五峰、金山、狮山、象鼻山和笔架山等山体上的现状耕地以及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的农耕地。
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严格遵守国家、浙江省有关规定要求;不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部分,要保护山林景观及传统作物耕作方式,拆除影响山林景观构筑物。
五、历史街巷保护
保护古村内21条历史街巷,保护清代以来形成的街巷结构。保护或恢复街巷的走向、尺度、界面、铺砌形式、相关历史信息等。
重点保护街巷不得改变街巷名称、走向、宽度、空间尺度、两侧界面风貌等,要求贴线建设,不允许改线或拓宽,保持界面的连续性;保护街巷的两侧界面,包括立面形式、使用材料和工艺等,保护传统建筑山墙、宅院高墙与墙门等要素,修补与完善界面的传统风貌特色;保护现存的传统铺砌,管线建设后应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恢复,路面铺装应使用石板、石块或卵石,并采用传统形式铺砌。
一般保护街巷不得改变街巷名称、走向、宽度、空间尺度。两侧建筑高度、体量、风貌等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对传统风貌、尺度部分丧失的传统街巷,应保护其名称、走向和现存传统建筑风貌界面,并对风貌丧失部分的界面进行风貌整治,逐步恢复传统街巷铺装形式。
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6.1文物保护点保护
董家村现有区级文物保护点1处:董家董氏宗祠。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进行保护。
6.2“三普”登录点保护
董家村现有“三普”登录点10处,其中有2处公布为历史建筑:董家灯枫路53号民居、董家董氏民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保护。
6.3历史建筑保护
董家村有历史建筑2处:董家旗杆阊门和董家灯枫路53号民居(黄道阊门),均为”三普”登录点。历史建筑应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
6.4传统风貌建筑保护
本规划确定44处保存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要求保持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与色彩等,外部维持传统风貌,内部允许适当更新。
6.5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古井、古桥、古树名木、古墓、历史景观等历史文化遗迹资源。应原样保护,维护和修缮使用材料应与原材料一致或相近。
6.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通过以下措施保护董家村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名录申报、分类保护、保护传承、落实资金、产业运作。
七、古村保护支撑规划
7.1人口容量控制
到规划期末,规划人口平衡在943人。
7.2村庄空间结构
村庄总体结构为:“一核一心,一轴三区”。
7.3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三级道路结构,村庄主要道路、村庄次要道路、街巷。
7.4村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根据董家村资源的分布特点,可将村庄游览线路分为古村主要游线、次要游线和溯溪游线三类。
主要游线为灯枫路和沿溪的骑枫路,串联村庄南北古村资源,包括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等。
次要游线主要利用村庄内现有巷道,与主要游线穿插而行,将古村内各个遗产展示、文化体验及休闲娱乐类项目联系起来;同时也利用部分生产性道路将农田景观纳入村庄旅游体系。
溯溪游线沿霞溪河道分布,规划共设置了4段溯溪游线以加强两岸联系。
八、防灾、减灾规划
8.1消防规划
通过以下三点措施来满足古村的消防需求:1、在不破坏古街环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疏通消防通道;2、增设消防摩托;3、优化消防设施。
8.2防洪排涝规划及其它防灾规划
(1)防洪排涝
霞溪堤防防洪标准20年一遇。流域排涝能力为20年一遇,当天暴雨,当天排出。在村庄建成区主体两侧设置截洪沟。
(2)山体滑坡
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公示图集董家公示图集.pdf
(1) 区位图
(2) 村庄历史遗迹现状分布图
(3) 保护区划图
(4) 村庄用地规划图
(5)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图
附件图片下载:董家村.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