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智能方舱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不可“菇”量

38bda0b0-4751-48d1-93a8-e445647e6b83.jpg

工作人员在智能方舱内采摘金耳

记者 沈晓萍 王林威

当科技牵手农业,应该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近日,记者走进西坞街道雷山村和莼湖街道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一朵朵食用菌菇“住进”了5G+智能方舱,在精准控制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雷山村共富方舱基地于2022年9月建成,目前有方舱30个,每个方舱都是一个智能化的小型生态系统。”据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四海介绍,方舱内种植的新型食用菌叫金耳,别名金黄银耳,也被称为“菌中黄金”,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和微量元素,颇受消费者青睐。

据了解,整个基地使用“5G+AIOT”农业技术,无需人工值守,就能实现环境数据的智能感知和自动调节。在这里,金耳的生长不再受到地域和气候的限制,每个批次的菌菇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基地自运营以来,每个方舱每月能生产900公斤金耳,销售额累计已达到600万元。这不仅为雷山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吸纳了29位村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除了销售新鲜的金耳外,村里还研发了金耳干、即食金耳饮品、手冲金耳羹等多种附加产品。“目前,我们正在与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对接,研发金耳预制菜、金耳糕点等特色食品,形成以‘食用菌+康养’为主题的餐饮产品。”陈四海表示,通过促进金耳产业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真正让村里的金耳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屋”。

在莼湖街道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个方舱内的红托竹荪迎来了采摘季。“我们要求温度在20℃至25℃之间,湿度达到80%至95%。在种植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包括氧气的含量都实现了全自动调控的,方舱内安装布置的感应探头会感应到所有库房内的温度变化,将收集的参数自动上传云端,实现产量和品质上的提升。”该公司技术经理袁海波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每个方舱一年可出菇4批次,年产值在10万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

“智能方舱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全过程追溯等服务。”该公司总经理吴海云表示,除了红托竹荪,公司在区农业农村局等助推下,努力开发羊肚菌等其他菌菇特色种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农业品牌,延伸产业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数字农业先进技术,引领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村集体收入跃级提升。

据了解,2023年,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区10余个行政村内共投放菌菇“共富方舱”280个用于种植红托竹荪,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年增收45万元。

记者手记

智能方舱整合运用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环境控制、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技术,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快速融入耕、种、管、销等农业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有效提高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农业生产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层次融合,除了有力推动农村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平衡发展,更激发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活力,不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真正让农村富起来。

如今,走在乡村田间,不难发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农具”已逐渐成为奉化农业稳产增产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