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塑造水利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构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四位一体的浙江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塑造水利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制定以下措施。

一、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党组(党委)定期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机制。深化“工程带科研”机制,应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模式,针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注重形成易推广、可应用的通用性成果和标准规范。建立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机制,发挥需求方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项、过程管理与成果转化的作用,打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匹配渠道。改革科技成果多元化评价机制,优化省水利科技创新奖评选标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和“方向标”作用。积极探索科研激励新机制,支持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薪酬、科研项目激励费经费单列,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

二、加强水利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水旱灾害精准防控、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编制水利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充分发挥省水利科技委、水利学会等智库作用,广泛问计“上、下、内、外”,常态化凝练水利重大科技问题,强化技术预判和前瞻布局,每年定期发布水利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坚持滚动培优,建立重大科技成果“三张清单”(孵化清单、培育清单、提名清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针对重大科技问题,统筹水利科技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坚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技成果。

三、聚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织密1张水利感知网,构建1个省级数字孪生基础平台,统筹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等3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迭代“浙水安全”“浙水资源”“浙水工程”“浙水河湖”“浙水政务”“浙水服务”等6大业务应用,实现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2+N”业务应用“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全省推动10个数字孪生流域、“1+3+11”数字孪生浙江水网体系和198个数字孪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监测感知基础,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建立物理水利的数字化映射,大幅提升水利治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水利科技创新。完善水利科创平台布局,强化科技资源汇集共享,创建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水利计量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大院名校、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高新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浙水创新联合体。深化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科教融合,支持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做强水科学研究院,与南浔联合建设创新研究院。组建数字孪生水利技术联盟,支持智慧水利联合实验室、数字孪生流域工程中心、水利数据算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五、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深化与大院名校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孵化。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联合沪苏皖等兄弟省市,建立长三角地区水利科技交流协作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定期举办长三角水论坛、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分论坛,牵头组织编制河湖监测技术等长三角统一标准。加强国际交流,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国际小水电中心、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等开展小水电、水资源、防灾减灾、河口治理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支持“中国—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等载体,主动输出水利优势技术,加大“水利+”技术推广,加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技术合作。

六、强化水利科技创新资金保障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浙江水利科技创新。鼓励科研院所、涉水高校等积极争取省部重大科研项目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科学研究试验费开展水利关键技术攻关,择优列入水利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涉水企业出资,加入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在厅考核中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利用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配套开展水利科技创新。探索成立由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等共同出资的水利科技基金。

七、加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迭代升级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水利分市场,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完善水利科技成果市场化价值发现、价格形成和定价机制,打通水利科技成果高质效转化“堵点”。建立科技成果年度榜单发布机制,打造“浙水好成果”品牌。完善需求凝练、成果遴选、推广应用、动态管理全链条推广机制,制定重点领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清单,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水利工程上的推广应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与省级交易平台对接,促进职务科技成果合规转化。

八、扩大水利科普覆盖面影响力

省、市、县三级联动,依托重大水利工程、水利遗产、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风景区等载体,加强水利科普基地建设。创新线上、线下水利科普方式和手段,紧扣“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全省水利科普讲解大赛、科普短视频评选等系列活动,推动水利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创作高品质水利科普作品,开展科普成果评奖评优,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水利科普品牌。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科学定位目标群体,为公众提供丰富、可选、精准的水利科普服务。在水利系统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

九、加强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大人才观”,按照厅党组加强水利“三支队伍”建设的意见,落实特设岗位、专业技术特殊岗位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简化招聘录用程序。参考省市人才同城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探索设立人才引进补贴,经费单列。编制青年科技人才“一人一案”支持方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水利科技攻关中挑大梁、当主角。遴选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水利青年拔尖人才、水利科技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