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研室“教师印记家乡项目课程深度研训”项目被评为浙江省2024年市县教研工作亮点

1.jpg


2.JPG


3.JPG


4.png


5.png


6.png

近日,从省教育厅教研室传来喜讯,在全省市县教研工作亮点征集活动中,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螺旋进阶:教师印记家乡项目课程“深度研训”实践探索》教研项目,经专家组评审,被评为浙江省2024年市县教研工作亮点。

深度研训是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创新项目,是指学科教研员通过一个周期(2~3年)的纵向伴随校本教研(10到20次),到指导学校进行“基于教学评研关键问题解决”的教研指导,通过项目教研、蹲点教研、混合教研、循证教研等创新方式,旨在提升教研组长的研修策划力,帮助学科组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深入与迭代,在“成果转化”中亮化与进阶,推进“区校”双向联动,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展。

“教师印记家乡项目课程深度研训”项目则以“山海童梦-印记家乡教育理念”和“项目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为视点,总体勾画了一幅学前教育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建设图景。面对区域项目课程群建设中呈现的“教师理实不贴、深度不够、学评脱节、研训零散、师幼互动不足”等问题,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以培育师幼的家乡情怀为取向,以地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项目活动和项目活动群为组织,依据幼儿教育回归自然本真、经验理解和精神生长理念,坚定“儿童本位”立场,围绕项目活动的“任务导向、系统思维、文化观照”等特点,厘清“项目活动和项目课程群的建设内涵、要素及内在逻辑”,建构区域课改的“螺旋进阶深度研训模式”,依据“学思行省贯通、研探评改贯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贯通、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贯通”四通原则,构建9大“教育共同体”、8对“互联研共体”、6个“深化网格体”,实现城乡项目课程群同步研修;探寻“进阶化具身活动、学程化研训体验、螺旋式进阶项目、循证式全程评价”等研训策略,实现研训转型;开发“一图二册三单四表”工具,确立“三度循证、三力增值、三感衔接”研训活动评析指标,通过县域化“监管、运行、推进和激励”四大机制运行,形成了“问题链为依据、经验网为内核、课改场为基础”的园本开发模式和集聚“共享、创生、协作”于一体的县域联动推进模式,全面提升了区域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和研训实效,促进了教师“学、践、研、悟”品质的提高和幼儿群体“懂感恩、会合作、能探究”品质提升,助力教育共富。

自2017年始,按照“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理念, 区学前研训工作以“探索改革、建构实践、推广推进”为主线,历经“问题链”搭建教师适宜学习支架、“经验网”推进教师深度意义教学、“课改场”创生幼儿项目学习三阶研究,建立“管引研”三型合一课程监管、“创引仿”三线并进实施运行、“区片园”三研一训技术推进和“师幼课”三位一体导向激励等机制,探索了教师印记家乡项目课程深度研训螺旋进阶理论模型,确立了“螺旋进阶”式的项目课程深度开发与研训推进路径与方法,横向出版《印记家乡项目课程》等专著3本,成为各地教师研修培训教材;创生了教师印记家乡项目学习与深度研训耦合的实践样态,在全区67所幼儿园全面推进;构建“本土文化”“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三大课程群,形成“奉化小龙人、奉化浆板汤果、玩转桃花节、快乐登山棋、乐植小草莓、莼湖渔船厂、滨海马三快、红帮小裁缝、西坞小木桥、陀螺转起、我是围棋王”等160多个课程案例资源,激发了幼儿学习活力,促进了教师聚能式生长。

成果打破了研训活动的场景界限、思维界限和时空界限,为教师项目课程开放和实施注入全程视野、全域视野和全景视野,开创了幼儿园“问题链、经验网、课改场”融一体的项目课程群研训新样态,参与教师1000余人;《STEM小创客》《我是奉化小龙人》等18门课程获省市精品课程;《印记家乡项目课程:十年课改提供“本土化”样本》《行为课程理念下的民间土棋项目课程》《“启智增慧·科创未来”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作》分别入选宁波市第三、第四、第五届教育改革十大创新案例。作为省学前教育金名片重点培育项目,8年来,我们以品质研究破解区域课改重难点问题,相关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发文16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相关课题成果527个,召开5次省内外推广会,承办省第五次课改推进会,线上线下培训教师39余万人次,推出市级成果展示16场次,组织研训200多场,累计培训教师10500人次,接纳家长助教1321人次,课程案例在吉林、重庆等20多个省市推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全域共富推广。小龙人表演视频受邀登上了2024法国奥运会广场助兴表演舞台;小匠人、小茶人、小艺人登上央视春晚;各园案例被《学习强国》《人民网》《幼儿教育》《宁波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60余次。传承与超越并举,奉化区学前教育逐渐探索出一条本土化、科学化、迭代化的印记家乡项目课程“深度研训”之路,激励、唤醒和鼓舞全区幼师自觉觉人、自觉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