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群龙共舞焕新古老非遗 文化共赏催火城市IP——二月二民俗文化荟火热背后的“破圈”密码

记者 赵雪雁

一个民俗,世代传承;一个节日,万人同庆。

在山海之城奉化,有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情感的艺术形式——奉化布龙。2月28日至3月2日,“龙飞‘奉’舞”·2025奉化区二月二民俗文化荟活动在溪口镇举行,群龙飞舞共迎春日,民俗文化尽显魅力,吸引了3万余名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持续擦亮“奉化·越来越欢喜”文旅品牌,绘就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璀璨华章。

好戏出圈 撬动城市“流量密码”

“不虚此行!”“非常震撼!”3月1日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奉化布龙“破云而来”、边游边舞。威武的龙头随着龙珠上下摆动,龙身翻腾间,细密的龙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表演者们以精湛的技艺、默契的配合和饱满的热情演绎出龙的千姿百态,熙熙攘攘的人群将三里长街两侧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用镜头记录下这个激情洋溢、欢喜祥和的时刻。

特色节庆盛宴撬动“文旅热”,火了城市,旺了经济。据统计,2月28日至3月2日期间,溪口-滕头旅游景区游客人数达3.69万人,旅游总收入377万元。

以文化相邀,以非遗待客,奉化凭借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二月二民俗文化荟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出彩出圈。本次活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短视频61条次,总播放量突破130万,邀请奉化文旅推荐官以及流量博主发布短视频25条次,总播放量突破116万,活动还受到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凤凰新闻、台海网、浙江卫视、潮新闻等中央、省市媒体关注点赞,奉化布龙这个深深根植于本土的特色文化符号,成为了城市IP“爆火”的“流量密码”。

接力传承 非遗之花接续绽放

时至今日,奉化布龙这一源于祈雨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高难度的套路动作和不断创新演变的舞姿,跨越800多年历史,依旧与时代同频、与群众共振,成为奉化人民不可或缺的集体盛宴,展现着辖区儿女绚烂的风采与真挚的情感。

“很兴奋可以参加这次活动,希望能把奉化布龙传承下去!”浩浩荡荡的舞龙队伍中,来自尚田中心小学的小小舞龙师李嘉恒和伙伴们身穿舞龙服,齐力扛起色彩斑斓的奉化布龙。他们踩着鼓点穿梭在三里长街上,舞起龙来有板有眼,生动展现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现场,37条来自各镇(街道)、学校的奉化布龙蜿蜒绵延了一整条街,群龙舞动间,青年学生活力四射,女子舞龙队员英姿勃发,还有老当益壮的老把式,大家共赴一场全民参与的“与龙共舞”盛会,再现“乡乡有龙会、人人会舞龙”的胜景。

随着时代变迁,奉化布龙的传承正在悄然新生。队伍中,一条将奉化桃文化与奉化布龙巧妙融合的“桃花龙”格外吸睛,镶嵌满“桃花”的龙身舞动之间妩媚多情,以全新的艺术形象展现奉化布龙这项古老的非遗文化。随着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如今,更多创新元素融入传统之中,既保留原汁原味又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喜迎来客 文化碰撞紧密相连

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民俗文化活动,彰显着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感染力,传递着传统习俗与非遗的厚重感、烟火气。文化间的碰撞更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在同一份欢乐中彼此紧密相连。

活动期间,巡游队伍中,一支由宁波工程学院留学生组成的舞龙队尤为引人瞩目,只见这些来自摩洛哥、也门、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莫桑比克和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有模有样地跟随鼓点摆出各种造型,演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图景。“舞龙,太有趣了!我感受到了来自奉化的热情,也体会到了中国龙文化的魅力!”来自也门的留学生Ahmed Abdulelah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另一边,由10名台湾同胞舞动的一条金色奉化布龙同样激情洋溢,李明修带着家人一同舞动着龙身,感受布龙的魅力,他说道:“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以龙为媒,双龙共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有英歌舞、打铁花等非遗表演。这些表演与灵动多变的奉化布龙共同激荡出文化传承的“中式浪漫”,在互通交融中共织锦绣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