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大自然的馈赠 黄泥拱笋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 王璐 单晓峰 通讯员 葛梦园
本报讯 春意盎然,正是挖笋好时节。随着黄泥拱笋的陆续上市,锦屏街道城西岙村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热闹的时节。昨天,记者跟随当地经验丰富的村民深入竹林,体验挖掘黄泥拱笋的乐趣。
“黄泥拱”是对品质上乘毛笋的独特称谓,因笋体深埋于肥沃的黄土层中,笋头将出未出时,将地表泥土顶起形成小土包,故得此名。黄泥拱笋以其白嫩鲜甜的滋味闻名,民间流传着“黄泥拱上市,鱼肉都靠边”的说法。
清晨的竹林雾气氤氲,湿润的泥土散发着芬芳。跟随城西岙村村民朱明光的脚步,“潜”入竹林,只见他熟练地翻掘着松软的黄泥,不一会儿,一根粗壮饱满的黄泥拱笋便破土而出。“我们这里的毛笋可不一样,土质决定了它的独特。”朱明光自豪地说,城西岙村的竹山以细腻松软的黄泥土著称,这种土壤不仅富含养分,还能有效储存水分,因此孕育出的黄泥拱笋格外鲜嫩多汁,口感清甜无渣。
据了解,黄泥拱笋笋期较短,通常集中在清明至谷雨前后。黄泥拱笋的采挖讲究技巧,需在笋头尚未完全破土时挖掘,此时笋体最为肥嫩。经验丰富的村民能通过观察地面微小的隆起或裂缝,判断笋的位置和大小。找到目标后,先用锄头轻轻刨开表层泥土,再顺着笋的走向小心挖掘,以免伤到笋体。挖出的黄泥拱笋裹着厚厚的黄土,剥开外壳后,露出洁白如玉的笋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城西岙村的黄泥拱笋因其品质卓越,素有“奉化毛笋第一牌子”的美誉。近年来更是愈发走红,成为春季餐桌上的“明星食材”。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一季节性特产正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天能挖大概四五百斤笋,大概能挑出一百多斤上好的黄泥拱笋,价格也不错。”朱明光一边分拣挖来的竹笋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村民们将新鲜挖出的笋送往市场售卖,或加工成笋干、腌笋,延长保存时间。在当地农家乐的菜单上,笋丝黄鱼、笋炒野菜等时令菜肴也成了食客的必点美味。此外,不少周边城市的食客专程前来采购,甚至有不少餐厅提前预订,将其制成腌笃鲜、油焖笋等经典菜肴。
面对市场的旺盛需求,城西岙村高度重视竹笋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户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延伸竹笋产业链。“我们想尝试深加工,比如制作笋干、即食笋制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城西岙村党支部书记陆成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竹笋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真正让竹笋成为村民的“致富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