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索引号 11330283742197906J/2025-162826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主题分类 轻工纺织,化工,国防工业,航天、航空,信息产业(含电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 发文日期 2025-06-12

关于区政协二届四次会议第011号建议的答复

字体:【大】 【小】

王晗权委员:

您在区政协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首先对您关心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表示由衷的感谢!根据您提出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充分贯彻落实省、市、区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全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区高端装备产业实现规上产值324.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销售收入318.23亿元,同比增长17.2%。2024年,全区高端装备产业规上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9.8%,区属规上的38.5%;纳入高端装备产业的规上企业共227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为44家、9家和4家,各占全区同类企业数量的27.2%、42.9%和44.4%;且区属2家50亿元以上企业均集中于该产业。产值增速较快的企业有君禾智能(105.9%)、航天模塑(73.5%)和弗迪电池(49.0%)等企业。产业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主要分布于江口、溪口、开发区和岳林等地,目前已成为奉化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龙头企业有亚德客、弗迪电池、鲍斯能源、锐泰悬挂等。

二、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主体培育

一是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大优强”培育企业、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帮助中小企业更好融入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二是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速度快、质量效益突出的小微初创企业发展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遴选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重点新产品、首台套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大优强”培育企业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8家为重点小巨人)。三是强化政策正向激励。编制出台《奉化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制造业智造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全区聚力打造“一大一高两新”特色产业集群(即大健康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在重大项目投资、企业培育、园区建设、应用场景打造及人才引培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产业集成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二)强化人才要素保障

一是做强企业平台聚才主阵地。深入实施“引才强企”行动,强化企业人才引育支持举措,提升人才工程对创新人才的支持比例,落实住房保障、生活津贴等支持举措,降低企业引才用才留才成本。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一体化组织机制,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促进公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降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本。二是升级打造产教融合平台。近年来,全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设立产教融合专项扶持资金,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中职生创业实践基地1个,大师工作室4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奉化基地1个。三是多维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抓好奉化区“凤麓杯”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鼓励产业工人学知识、练技能,在岗位上成长,通过“以赛代评、以赛促训”,发现和培养一批实用型技能人才。形成以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竞赛项目链条,不断打响“凤麓杯”技能竞赛品牌。

(三)强化专业园区建设

一是强化顶层规划设计。编制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工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为全区进行产业招引、更新迭代工作提供指引依据。将江口街道所在的工业集聚区定位为智能高端装备战略产业园,引导高端装备相关的新项目、存量项目有序进园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质升级。二是推动低效土地提质。全区认真落实省、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通过加强政策的正向激励力度,鼓励企业拆旧翻新,低效工业区块连片改造。2024年推进白杜循环经济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5个专业园区的建设,盘活工业用地996亩,新改扩(新)建厂房106万平方米,推进158家企业入园。临空智能高端装备战略产业园被评为市级“腾笼换鸟”标志性项目。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滨海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探索“党建+发展+服务”工业社区模式。目前,滨海新区已成立启航工业社区,实施园区社区化管理,推进集产业促进、服务、办公、产业工业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上沿海中线拓宽工程全线均已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底前可全部竣工,届时滨海区块东西向的交通运输能力将显著提升,带动滨海区块产业高速发展。

(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健全科技政策体系。修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政策,聚焦全域科技创新,加大政策供给,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力。出台实施“小而美”政策2.0版本,进一步理顺“小而美”企业培育流程。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创主体扩面提质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指导、申报辅导,不断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而美”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梯度培育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队伍的支撑引领作用。2024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次177家,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6家,备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6家,新培育“小而美”企业20家。三是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深入开展规上企业无研发清零行动和研发“诊断+提升”工作。组织开展2024年度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政策业务培训和2023年度企业研发后补助工作。引导企业申报各类研发机构,将企业研发机构作为人才集聚、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2024年新认定省企业研究院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0家,入选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新认定市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3家,新备案区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6家。

三、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与日益加快的技术迭代要求相比,奉化区高端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面不广、深度不足。前瞻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投入不足,原创性研究和颠覆性产品开发少,产品同质化及低水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不少规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清零。二是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当前人才供给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高端装备产业在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具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企业智能化改造进展缓慢;另一方面,熟悉传统工艺流程又掌握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的高端研发人员稀缺,阻碍了技术迭代创新。三是缺乏大型头部企业。由于缺乏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导致产业链上下游难以形成高效协同的局面。

四、下步计划

一是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聚焦高端装备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高企“小升规”、规上企业认定高企,提升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深入实施“春苗计划”,迭代升级“小而美”企业培育机制,确保新入库“小而美”兼具技术(创新)性及成长性,2025年力争新增“小而美”企业15家。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在奉技术转移机构,“牵线搭桥”实施“产学研”专项对接行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持续深入推进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省、市、区三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争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围绕奉化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求,多途径、多形式培育与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柔性引进国内外一流前沿领域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参与奉化高端装备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破技术、以技术促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实施“人才强区、技能兴奉”战略,加快推进产教融合,通过“点单式”“定向式”和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模式,扩大“一人一技”覆盖面,持续扩大“凤麓杯”职业技能大赛影响力,畅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多元化评价渠道,为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2025年力争举办“凤麓杯”等职业技能竞赛10场以上,新培育奉化大工匠1名、奉化杰出工匠2名、奉化工匠10名,新建3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50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5100人,高技能人才3300人。

三是大小企业融通发展。对于有产品创新,核心技术突破、数字化转型等战略想法的企业进行大力扶持,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做专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发挥“挑大梁”作用,积极参与省市产业链培育,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大政府与协会间的合作,定期组织企业组团参加行业相关的新产品发布会、国际国内大型展览会或产品质量分析会等,加强区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供对接。依托“新质国潮”等产业平台,加快企业新产品发布和宣传。2025年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单项冠军3家,举办“工链圈”线上线下活动50期。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我区工业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宁波市奉化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