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岭村:八年坚守铸就零碳乡村新典范
通讯员 邬丹盛
在大堰镇的青山绿水间,箭岭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个常住人口仅300余人的小山村,凭借智慧与坚守,八年间凭着一股韧劲,以独特的环保实践和零碳探索,从昔日的“垃圾围村”成功蜕变为如今的“零污染村”,成为全国乡村生态治理的典范,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生态传奇。
垃圾革命:创新机制引领绿色新风尚
箭岭村的环保征程,始于一场意义深远的“垃圾革命”。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对垃圾分类进行初步探索时,箭岭村已敏锐地察觉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于2017年率先吹响了“零污染村”建设的号角。这个坐落于横山水库上游的小山村,深知自身肩负着守护宁波重要水源地的重大责任,每一次环保行动都关乎着宁波市民的饮水安全。
每月农历十八,是箭岭村最为热闹且充满活力的日子之一。这一天,村文化礼堂前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们手提旧衣、塑料瓶、农药包装袋等各式垃圾,有序地排队等待一场特别的“绿色交易”。志愿者们忙碌有序地称重计分,按照“50只烟壳换1积分,2斤塑料袋兑2积分”的标准,为村民们发放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村里的“环保超市”兑换成牙膏、纸巾等日常生活用品,让村民们在参与环保的同时,也能切实感受到环保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在这场“垃圾革命”中,“环保达人”刘安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深知,要让村民们真正接受并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必须找到一种既接地气又易于操作的方式。于是,“积分兑换”机制应运而生,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在箭岭村乃至整个大堰镇推广开来。8年来,环保集市已成功举办了70余期,累计收集旧衣1.6万公斤、烟壳44.46万个、农药袋15.67万只,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了环境压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积分兑换,箭岭村还在村口精心建立了堆肥场地,引入了定制的Ghana堆肥箱。在这里,厨余垃圾与干物质层层交叠,经过喷洒酵素和两个月的精心发酵,最终转化为滋养土地的有机堆肥。堆肥师徐春定独创的“厨余+干物质”混合发酵工艺,更是将发酵效率提升了三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如今,全村日均可处理厨余垃圾120公斤,年堆肥量达80吨,农田里化肥使用量骤降80%,真正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双重目标,推动了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箭岭村,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项政策要求,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国回忆起初期的艰难时感慨地说:“当初村民习惯随手扔垃圾,知道要对垃圾进行收集和分类,激起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转机随之而来,党员康巧叶在自家门口建起了首个厨前垃圾回收点,用实际行动感染了村民。她每日晨曦微露便开始处理垃圾制作酵素,笑言“做酵素像酿酒,越做越上瘾”。在康巧叶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参与到垃圾分类和酵素制作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保工作,村“两委”创新构建了“1名志愿者+2名党员+10户家庭”的网格体系,将全村尽数纳入环保网络。8年来,志愿者们共组织了140余次志愿活动,进行了2.1万次入户指导,终于让村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8%。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次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是村民们从抵触到接受,再到积极参与的心路历程,也是箭岭村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见证。
银发军团:生态长征中的智慧之光
在箭岭村的绿色征程中,一群银发志愿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心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用皱纹里的智慧书写着生态奇迹,为乡村的环保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支由“箭岭阿姑”刘安芬带领的银发军团,不仅在行动上做出了表率,更将乡土智慧注入环保基因。他们创作了方言版《环保三字经》,在村巷间传唱:“果皮菜叶绿桶进,无用垃圾黑桶请……”让不识字的老人也能轻松掌握分类精髓,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普及率和准确率。同时,银发志愿者们发起的《箭岭村生态环境友好村规民约》中“生态积分—福利反哺”机制,将环保行为转化为农产品优先销售权、民宿消费券等福利,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环保热情,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银发志愿者还积极参与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向村民们传递环保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环保、参与环保,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氛围。这些银发志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箭岭村的环保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了乡村生态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酵素农业:生态价值在田间绽放
箭岭村的环保实践并未止步于垃圾分类和堆肥制作。2018年起,他们更进一步,将环保酵素引入田间,让生态价值在稻穗间绽放,推动了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村民王文定是酵素农业的受益者之一。在他的高山土豆田里,新挖的土豆裹着湿润的泥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酵素土豆每斤5元,是普通土豆的两倍多!”王文定兴奋地说。虽然亩产略减,但200%的溢价让他的收益反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走酵素农业之路的决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酵素种植,体验到了生态农业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截至目前,全村60亩酵素农业基地,涵盖30亩水稻、25亩猕猴桃与5亩特色作物,为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绿色产业链在创新中不断延展,形成了“强村公司+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投资520万元开发的400亩黄精项目,吸纳了4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云耕大堰”区域公共品牌打通了高端市场,让山货身价倍增,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影响力。这些变化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他们看到了生态农业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发展酵素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箭岭村,酵素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酵素农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农耕生活,品尝酵素农产品,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推动了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环境学习中心:辐射效应引领生态教育新潮流
2023年,投资9200万元、建筑面积10131平方米的箭岭环境学习中心在青山环抱中揭幕运营。作为全国首个乡村环境学习中心,这里迅速崛起为长三角研学新高地,吸引了众多学生、教师和环保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中心主体建筑以退台式设计嵌入山体,清水混凝土外墙呼应本土石材传统,跨越溪流的廊桥串联起新旧村落,成为生态技术与乡土美学融合的典范。中心内设有展示区、教学区、实践区等多个功能区域,鲜活展示了农业农村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案例,为参观者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环保教育体验。
自运营以来,箭岭环境学习中心助力奉化区及大堰镇摘获生态低碳相关国家级、省级荣誉8项,承办省级以上活动3个,累计引流近3.6万人次,成为乡村环保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中心还先后承办了第二十一届中日韩环境人力资源研讨交流活动、中德2023乡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讨交流活动、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决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区选拔赛等环保主题交流活动,发布了宁波市首条生物多样性风景线,挂牌“两山实践”生态环境教育研学基地,多途径向外宣传了大堰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建设理念,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宁波财经学院学生张雨菲在箭岭实践日记中动情地写道:“当老人将果皮变为‘液体黄金’时,他们眼中的光芒比酵素更璀璨——我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脉搏。”箭岭环境学习中心不仅成为了生态教育的基地,更成为了连接城乡、促进交流的桥梁。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环保实践,了解乡村生态治理的艰辛与成果,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城乡居民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箭岭环境学习中心还积极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面向学生、教师、村民等不同群体,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参与者们不仅学到了环保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参与环保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中心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更多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生态农业理念,推动乡村环保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全民共治:打造“零碳乡村”示范样板
箭岭村的蜕变,本质上是一场由全民执笔的生态治理篇章。多年来,箭岭村积极探索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新通道,构建了顶层设计、中层联动、基层实践的三层治理架构,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在顶层设计中,《箭岭村生态环境友好村规民约》将“软约束”锻为“硬治理”,生态积分串联起福利反哺的激励链,让村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在中层联动时,政府筑牢基建根基,高校注入科技力量,企业架设市场桥梁,形成了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的良好机制;在基层实践处,村民自治网格实现“户户有代表,事事有人管”,确保了环保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实施。在制度牵引下,全村92%的常住村民投身环保网络,地表水质从Ⅲ类跃升至Ⅰ类,生物多样性恢复率增长40%,“河道无杂物,田头无垃圾”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展现了乡村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这套可复制的乡村低碳样本,蕴含着三大转化密码:垃圾价值化链条中,废弃物蜕变为酵素与堆肥,滋养出溢价生态农产品,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参与激励化机制下,环保行为累积的积分可兑换经济收益与社会认可,激发了村民的环保热情和参与度;知识本土化进程中,环保技术经由方言版《环保三字经》、村民夜校沉淀为乡土智慧,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从垃圾分类到酵素农业,从环保集市到研学经济,这条“红绿相生”的振兴之路正为万千乡村照亮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
如今,箭岭村的生态梦想已照进现实。从守护水源到转化垃圾,从酵素农业到生态教育,箭岭人用最朴素的实践宣告:当每名村民都成为文明的行动者,零碳乡村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炊烟袅袅的日常现实。在箭岭村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踏上零碳探索之路,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推动乡村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