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一颗桃子的“裂变” 水蜜桃全产业链的共富实践

记者 王巧丽 王层裕

夏日炎炎,蜜桃飘香。宁波市圆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标准化车间里桃香扑鼻,一场关于“一颗桃子”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7月9日,记者在圆蓝企业看到,曾经让桃农左右为难的非标水蜜桃,经过挑选、清洗、去皮、去核、榨汁、过滤、杀菌等一系列工序,被赋予新的“生命”,水蜜桃汁、果脯、桃酒、幼桃果冻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正在让传统水蜜桃产业释放出惊人的“乘数效应”。随着全区首个农产品加工科创园的正式启用,一条“科技赋能+产业集聚+农民共富”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逐渐清晰。

每年7月,奉化水蜜桃迎来销售旺季,许多种植大户曾面临“甜蜜的烦恼”:精品桃好的时候能卖40元1公斤,可很多挑选出来过熟、品相不佳的非标桃,造成积压只能倒掉,每年差不多要扔掉三成果子。

这一现象在2017年夏天迎来转机。“请问你们收桃子吗?”当宁波市圆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钟雪珍接到农户打来的电话,听到农户的心声时,顿感揪心不已。这位深耕冷冻果蔬外贸行业15年的食品行家当下决定,开启一颗水蜜桃的“裂变”。

“看到桃农的损失,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恰逢从贵州考察归来的钟雪珍,手里攥着一瓶当地深加工的蓝莓果汁,思绪翻涌……2005年,在宁波市经合办的倡议下,钟雪珍跟随圆蓝企业创始人杨鹤亭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那里的农民守着贫瘠的喀斯特山地,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的陪同下,她发现这片pH值5.5的酸性土壤,是种植蓝莓的“天选之地”。当时,国内蓝莓大多依赖于进口,价格高到令人咂舌。而令她震惊的是,当地苗族老乡把政府免费发放的蓝莓苗当柴火烧。面对这些情况,圆蓝企业通过“土地入股+保底收购+技术扶贫”模式,带头投资建设占地2000亩的蓝莓种植示范园,还在当地建成深加工基地,逐渐形成“育苗—种植—加工—旅游”的产业集群。

这份跨越近2000公里的帮扶实践,让钟雪珍不禁思考:“奉化的水蜜桃,是否也能走出一条类似的深加工之路?”

带着这样的想法,钟雪珍着手组建研发团队,多次往返区水蜜桃研究所与实验室,攻克保鲜、冷冻、褐变等多项技术难题。其研发的翡翠幼桃果冻采用速冻技术锁住疏果桃新鲜度,加工成的产品使原本无价值的原料“变废为宝”,这项桃产品加工技术不仅申请了专利,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奉化水蜜桃经过深加工,被制成NFC果汁、桃胶鲜露、幼桃果冻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从“淘汰品”到“抢手货”的逆袭。“这款是我们今年研发的新产品‘两个蜜桃’,受到广大年轻消费者喜爱,目前平均每天发货超过300单,配合营销活动,单日最大销售量可达1000单。”钟雪珍笑意盈盈地说。

“深加工解开了鲜果销售的‘时间枷锁’。”钟雪珍告诉记者,现在,通过构建“田间—车间—舌尖”全价值链,圆蓝企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损耗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新路径。“今年,我们预计收购400吨非装箱桃,带动50余户种植户增收超百万元。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收入叠加,而是通过产业生态重构激活沉睡资源,就像贵州的蓝莓,实现从‘田间废弃物’到‘高值化产品’的蜕变。”钟雪珍说。“以前的非标果卖不上价格,最后常常只能丢弃,现在被统一收购深加工,不仅桃子改头换面,每年还能为我增加4万元的收入。”桃农王岚敏感慨道。

尚田街道的草莓、江口街道的小番茄……奉化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禀赋让钟雪珍对本地农产品的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有了更多思考。2022年10月,宁波市圆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年产500万瓶水蜜桃果汁饮料流水线”项目申请就地改造升级建设农产品加工科创园,并负责对园区内的标准厂房进行统一运营和管理。

如今,我区首个农产品加工科创园正式启用,建成了冷库4个(总库容6931立方米),年产500万瓶水蜜桃果汁饮料流水线1条、桃胶灌装流水线1条、水蜜桃果酒流水线1条、水蜜桃果脯分装线1条,这片占地39.2亩的土地,将奉化水蜜桃产业发展推向了新高度。该农产品加工科创园不仅被评定为第二批浙江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还是我区首个农产品加工类省级博士创新站。

走进园区,产业集聚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圆蓝的果汁灌装线与邻企的桃胶提取设备共享能源系统,科研中心的检测数据向所有入驻企业开放,园区统一建设的冷链物流使企业投资成本降低60%。

“单个企业做研发如同孤军奋战,现在我们是集团作战。”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丁盛介绍,园区通过“共享实验室+标准化车间”模式,已吸引9家产业链企业入驻,形成从种植到电商的完整生态圈。圆蓝企业制定的《水蜜桃深加工技术规范》等多项标准,推动了产业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