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晞石
今年以来,区工商联在“万企兴万村”行动基础上,创新开展“商联村社助力共富”行动,近日结对签约的方桥商会与上三村,正是典型案例。“商会+村社”模式以长效合作替代短期帮扶的探索,既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又拓宽了民营企业参与共富的渠道,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合作成果,更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资源互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生态禀赋与文化底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金矿”,需通过市场化运作“精准开采”和“精细加工”,才能将其潜在价值充分释放。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对发展新业态、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的探讨,本质上,是让乡村的生态禀赋、文化底蕴通过产业运营实现经济价值。例如,荷花景观可与企业文旅开发经验结合,打造农旅融合项目;宗祠文化能借助商业推广成为区域文化IP……这种互补性合作,通过“乡村资源+企业赋能”的组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模式创新,“长久兴”帮扶提供内生动力。“商会+村社”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了“企业单帮独扶”的局限性,形成了组织化、系统化合作生态。相较于零散的公益帮扶,商会能整合产业链资源,从党建联建到产业合作,从人才培育到乡村建设,构建多维度、长久兴的帮扶体系。如此,企业不再是单纯的捐赠者,而是通过产业投资获得回报,保障了参与的积极性;乡村则通过人才培育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防止帮扶中断后发生返贫现象。这种协议框架下的长效合作,既避免了“雨过地皮湿”的短期效应,又通过规模化运作,降低了乡村产业的市场风险。由此培育出的乡村人才,既懂农业又懂市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扎根深带不走”的内生动力,让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商会+村社”模式,用市场化“巧劲”唤醒了乡村沉睡的生态、文化与产业资源,为村企合作共筑乡村共富路提供坚强保障。当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与乡村的生态文化优势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单方面“输血”,而是可持续“造血”,这正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