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经济”托起共富梦 300余个来料生产加工点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
记者 孙申磊 卓博寅
七月的奉化,乡间小道蒸腾着滚滚暑气,全区各地300余个来料生产加工点内一片热火朝天忙碌景象。村民们灵巧的双手翻飞如蝶,将零散的配件制作成完整的产品。从玩具包装到电子元件,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农产品加工,一个个来料生产加工点如星星之火,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
2021年以来,我区以共同富裕特色区建设为目标,做深做精来料生产加工,全力推动农户灵活就业、增收致富。今年,我区启动新一轮来料生产加工提质增效行动,通过落实集中建点、树立典型、人才招引、重点帮扶、安全保障等五大主要举措,做强做精来料生产加工,有力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让“家门口”就业模式释放更大共富能量。
指尖飞舞拼速度
玩具包装织就共富梦
连日来,莼湖街道朱家店来料生产加工点一大早就热闹起来。村民们围坐在长桌旁,麻利地将玩具配件装入包装盒,剪线头、贴标签、装箱封口,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角落里,几名年轻宝妈正轻声交流着育儿经,手里的活计却未停歇。
该加工点建立于2022年1月,是莼湖街道最早建立的来料生产加工点之一。“我本来就是做这行的,当时听说街道要建立来料生产加工点,就自告奋勇喊了七八个姐妹过来一起做。现在人越来越多,已经超过40个了。”经纪人沈水珍一边给大家分发包装盒,一边笑着说,“近年来,街道还给我们培训技能,大家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据悉,朱家店来料生产加工点2023年发放加工工资约59万元,2024年涨到了95万余元,实现了村民增收与企业发展“双赢”: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有效改善了村民生活品质;企业通过柔性用工,降低成本,化解大单急单的困扰,同时助力村集体增收。
巧手组装显匠心
电子元件点亮新生活
在尚田街道冷西“大阿嫂”来料生产加工点,同样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加工点内整齐摆放着各种加工工具和待加工的电容器,30余名村民有条不紊地进行组装、测试等工序。村民范君青戴着老花镜,熟练地将测试合格的元件分装进塑封袋。“以前闲在家里,现在每天能赚100多元,还能和姐妹们唠嗑,浑身都有劲了!”她高兴地说道。
“这个来料生产加工点是2021年7月建立的,当时我们发现村里老人多且增收意愿强,于是和村里商量后,决定对接企业。”经纪人田亚春介绍道,目前,组装工的日收入约80元,测试工的日收入约100元。尽管加工点面临着市场竞争等挑战,但田亚春一直努力维持着加工点的稳定运营,为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2024年,受市场等因素影响,收入虽略有波动,但年发放加工工资仍保持在50万元以上,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姜香茶韵话丰收
农产品加工开辟增收新路径
走进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王妈汤圆”农产品共富加工点,浓郁的姜香扑面而来。十余名村民正忙着制作姜米茶:切姜、剪枣、炒制、晾晒……炒制区的大铁锅旁,村民周引飞正用木铲翻动冒着热气的姜米混合物。“你看我们做的姜米茶,用料实在,味道好得很。”村民周引飞表示,现在自己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心里舒坦。“这类订单稳定性高,时间也灵活,特别适合需要照顾家庭的村民。”正在记录数据的工作人员补充道。
这个以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加工点,不仅为村民开辟了“灶台边就业”的新渠道,也探索出来料生产加工的新赛道。如今,“王妈汤圆”农产品共富加工点制作的姜米茶、艾草香包等特色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让村里的农特产品走出了新天地,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提质增效再出发
三百余个加工点助农年增收过亿元
在西坞街道山下地村的来料生产加工点,50余名村民手指翻飞,五彩的玩具部件快速组合成型,2024年发放加工工资超78万元,同比增长26%;尚田街道尚二村来料生产加工点内,30余名村民进行着手电筒配带、野餐包组装,2024年发放加工工资超57万元,同比增长12%……一个个来料生产加工点激发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致富热情,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截至2025年6月,我区已累计建成来料生产加工点300余个,带动从业家庭11000余户,其中低收入家庭200余户,促进农户年增收1亿余元,其中最高年增收达10万余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上万农户的生活蝶变,更是我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来料生产加工推动企业成本下降、经纪人和农户增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我区来料生产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2025年,我区大力完善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来料生产加工模式,聚焦星级加工点培育、优秀经纪人发展、农民收入提升等重点工作,全力促进来料生产加工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增收。同时,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使用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为来料生产加工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构筑坚实的制度保障。
“我们将按照‘稳固存量、提质升级、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来料生产加工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来料生产加工产业向规范化、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