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岳林打造“艺起”共富工坊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通讯员 王纯瑶 刘佳文

今年以来,岳林街道以“政府引导+社区搭台+居民参与”模式为抓手,精心打造“艺起”系列共富工坊,探索非遗新模式,让“指尖技艺”创造“指尖经济”,既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也为共同富裕注入持久活力。

技能培育体系化

激活社区内生动力

街道构建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整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深手艺人等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开设“每月一课”常态化课程,系统传授钩针技法、起针工艺等核心技能,覆盖钩织、布艺、编织等传统工艺。同步打造“一社一特色”工坊矩阵,建立订单共享与技能互助机制,形成跨社区资源联动网络。

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0余场次,覆盖居民500余人次,让更多人走近非遗、掌握技艺,体会传统工艺魅力。

市场转化多元化

拓展销售增收渠道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打通产品销路:线下在万达商圈等设立专题展销专柜;线上组建“共富直播联盟”,依托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传播编织文化和产品故事。创新实施“非遗+”跨界合作,联合职业设计师团队及本土民宿品牌开发文创产品,成功打造“雪窦山系列”编织挂件、“桃花元素”钩织果篮等特色文化IP20余个,有效破解传统工艺同质化难题,让非遗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公益反哺常态化

构建共融共享生态

实施“编织希望”公益计划,组织工坊成员为留守儿童制作爱心玩偶,通过义卖筹集专项公益基金用于社区助老、助学项目。试点建设社区非遗文化角,集中展示工坊作品与技艺史料,开展“钩织技艺进校园”活动,守护文化根基。

今年已累计实施“爱心编织”等公益行动32场,向独居老人、环卫工人等群体赠送手织围巾、手套等御寒物品200余件,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双提升,让非遗传承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