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暑” 不负所“托” 江口街道“假日学校”点亮孩子缤纷暑期
通讯员 吕龙辉
近年来,为有效缓解暑期家长“看管难”问题,丰富辖区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江口街道关工委、总工会、团工委、妇联等联合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假日学校”,努力构建“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教育阵地。
今年,江口街道“假日学校”在甬山、南浦、三横等3个社区同时开班,共开设5个办学点,招收学生102人,均实施全日制托管,最长开班时间达30天。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积极推出点单式“课程菜单”,包括安全教育讲座、红色教育、非遗体验、创意美术、科学小实验、军体拳、乐高拼接、舞动童心、童声合唱等,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并结合户外研学实践活动,真正让小朋友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精彩纷呈的“开班第一课”
伴随着盛夏气息与声声蝉鸣,7月7日,江口街道“假日学校”正式拉开帷幕。三横社区办学点聚焦交通安全,把“知危险·会避险”作为“第一课”。奉化交警大队江口中队民警结合社区生活场景,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出行安全要点:强调在社区活动时需注意观察来往车辆,切勿随意横穿马路;提醒大家远离停车场,不在该处嬉笑打闹,更不能躲在车辆盲区玩耍,普及“车辆盲区藏危险,远离才能保安全”的知识。同时,民警还播放交通安全宣传视频《小候鸟》,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危险场景与避险方法,让孩子们从“知危险”变为“会避险”。
亲亲家园办学点开班首日,特邀奉化区红十字会二级救护师给孩子们讲授急救知识。救护师针对夏季溺水事件高发,在现实案例的基础上,就如何避免溺水事故发生、水上安全知识、溺水后如何施救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现场示范,孩子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其他办学点也相继推出了家风家训、手工制作、儿童绘画等“开班第一课”,课堂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帆布包上的“非遗传承”——植物拓染
7月10日上午,南浦社区办学点内“流光溢彩”,一场以“非遗传承・帆布包植物拓染”为主题的DIY手工活动热闹开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化身自然的译者,以草木为墨,以帆布为笺,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将树叶、花朵一一拓印成随身携带的夏日来信,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讲解环节刚结束,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教室里静得只能听见叶片发出的微响,他们化身“大自然的策展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把叶片的正面朝下贴在帆布上,边缘用胶带轻轻压住,就像给植物盖上透明的“保护罩”。胶带不仅固定了叶片位置,更在拓印后留下整齐的边缘,让每幅“自然画作”都有了精致的“画框”。胶带封存的不仅是植物的形态,更是创作者对美的瞬间捕捉——那些被小心压平的褶皱、偶然留存的虫洞,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签名。
当橡胶锤第一次落下,“咚咚”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像春雨敲打新叶的韵律。孩子们通过轻轻敲打,让色彩逐渐渗透其中,将自然的纹路、夏天的色彩,永久“烙印”在帆布包上。他们全然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世界里,额头渗汗也无暇擦拭,像忘却了时间的流淌。
“这些孩子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看着一个个作品,老师欣慰不已。活动结束时,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仍围着老师请教技法。合影留念时,色彩各异的帆布包熠熠生辉,映照出非遗文化传承的勃勃生机。
健康饮食一路“童”行
7月8日—18日,三横社区联动浙江药科职业大学,针对6-12岁学龄儿童认知特点,为亲亲家园、万科未来水岸等3个办学点精心打造多堂健康膳食科普宣讲。
7月9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营光膳食”实践团成员依托“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模型,生动拆解营养结构奥秘,引导孩子们执笔绘制“我的健康餐盘”手抄报,在色彩与创意中深化理解。高潮迭起的“零食红绿灯”趣味竞答环节,孩子们踊跃将常见零食按健康程度分类,现场气氛热烈。活动尾声,一份份图文并茂的《“三减三健、全民行动”手册》被带回家中,将科学饮食的种子从课堂播撒至家庭。活动以游戏化设计巧妙打破知识壁垒,在孩子心中根植健康饮食理念。
7月10日,实践团与20组亲子家庭齐聚亲亲家园办学点,聚焦家庭生活,直击厨房安全痛点,现场揭秘冰箱储存常见隐患,演示生熟分离操作规范,并通过直观的“少油盐妙招实验”,让健康烹饪变得触手可及。在温馨的“我的一日三餐”手抄报共创环节,亲子携手设计营养食谱并登台分享,家庭健康共识在协作中悄然凝聚。同时,活动特别设置的饮食习惯筛查问卷,为后续提供精准化营养指导服务奠定了数据基础,实现科普宣教与需求调研的有机融合。
本次系列课堂,以儿童趣味启蒙筑牢健康认知根基,借助亲子协作优化家庭膳食生态,实现了社区营养教育从个体到家庭、从知识认知到行为实践的完整闭环。
“沉浸式”消防安全体验课
7月15日,南浦社区“浦汇新苗”暑托班邀请江口应急管理所的消防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实用且充满“实战”氛围的消防安全教育课。
活动伊始,当红色的消防车缓缓驶入,立刻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大家有序围绕消防车,零距离接触这位“钢铁战友”。消防员们逐一打开各器材仓,耐心细致地向孩子们讲解车内“宝贝”的名称和用途:高压水枪如何喷射出强大的水流扑灭大火;消防水带如何快速连接展开;液压破拆工具组如何在车祸等救援中发挥作用;空气呼吸器如何保障消防员在浓烟中安全作业……面对这些专业装备,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并不时提出问题。
移步教室,一堂干货满满的消防安全知识课随即展开。消防员结合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图片、视频,重点讲解了暑期常见的火灾隐患,并着重向孩子们传授遇到火灾等突发危险情况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体验课最后是灭火器实操环节。消防员首先在空旷的室外模拟设置了小型火源,并详细示范干粉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步骤口诀:“一提、二拔、三握、四压”。在消防员的专业指导和保护下,孩子们分批上前,沉浸式体验“扑火”全过程。从最初的紧张生疏,到扑火成功后的成就感,实操演练让抽象的消防知识瞬间变得具体而深刻。孩子们也在实践中明白了“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的道理。
一场“科技赋能出行”的研学之旅
7月22日,甬山社区组织29名儿童学员开展“探秘轨道交通,感受科技脉动”主题研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与互动学习,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城市交通的科技魅力,践行绿色出行理念。
上午8时,研学队伍在社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带领下,统一前往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姜山站。活动以“认知—体验—实践”为主线,分三个环节开展,其间,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安排了专业人员全程陪同讲解。首先是“知识启蒙课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通过动画演示与模型讲解,向孩子们普及购票流程、安全标识识别及文明乘车规范,现场互动问答气氛热烈。其次是“特色站点探访”,孩子们走进智慧化站厅,观察自动售检票系统、无障碍设施及节能设计,体验“刷脸进站”“智能导航”等科技应用。最后是“安全应急演练”,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学习车厢紧急按钮使用、火灾逃生技巧,并模拟“扶梯突发停运”场景,有效掌握自救互救方法。
此次研学活动以“小切口”展现“大科技”,通过场景化教育激发青少年探索兴趣,为社区暑期实践注入创新活力。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家长感慨地说道:“孩子们的问题充满想象力,从‘地铁会不会迷路’到‘未来地铁能飞吗’,让我们看到下一代对科技的热情。”
“小标签”守护“大安全”
7月23日上午,江口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受邀走进甬山社区,以老师的身份为假日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产品质量安全启蒙课”。
讲座伊始,老师巧妙地将“产品”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大家每天用的书包、铅笔盒、吃饭的碗筷、心爱的玩具,甚至吃的小零食,都是‘产品’!它们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面对孩子们的疑问,老师搬出了“法宝”。他现场模拟了书包的拉力测试,直观展示了劣质书包背带容易断裂的风险。紧接着,老师拿出几个玩具,重点指向了醒目的CCC认证标志“:看,这个‘CCC’买玩具一定要认准它!”
对于孩子们最爱的零食,老师教大家寻找包装袋上至关重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除了看标志,还要学会看这些生产日期。”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识别条形码包含的信息,以及准确找到并理解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针对孩子们日常接触的文具、玩具及书刊等,老师给出了实用的“避坑指南”:警惕包装简陋、印刷模糊、有刺鼻异味、边缘毛糙尖锐的东西,比如香味过浓的橡皮、荧光笔等都有可能暗藏风险。“我们买一个东西,如果无法凭感觉知道它的好与坏,可以先查看它标识和编号,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我们才能放心使用。”老师最后强调说道。
讲座在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和积极的互动问答中落下帷幕。这堂生动实用的质量安全课,不仅点亮了孩子们识别安全产品的“慧眼”,更通过“小手拉大手”,将质量安全意识传递给每一个孩子,筑牢绿色屏障,努力护润“幼苗”,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