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版

西坞街道:产业赋能绘新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

通讯员 李岁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走进西坞街道,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西坞街道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提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以产业之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产业融合 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

产业融合,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西坞街道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元价值,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出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样本。

5月24日至25日,东陈村第二届西瓜嘉年华火热举行。该村以西瓜节打造“甜蜜之约”,设置亲子游戏、吃瓜大赛、农产品展销等环节。当地凭借优质土壤气候培育出口感清甜的西瓜,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产销对接,展现“一村一品”发展成效。6月21日,“玉女仙茭·亭山有约”西坞街道茭白文化推介会在亭山村举办,通过文化互动、美食品鉴等活动展现茭白产业的亭山特色。该村依托430亩种植基地,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入缙云高山茭白技术及11道标准化生产流程,实现全产业链品质管控。活动融合民俗文化与生态资源,推动“茭白经济”升级。这种“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模式,不仅为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蹚出了新路,更让这些田间地头的普通农产品成为创造价值和利润的优质商品。

资源整合,自然人文交相辉映。西坞街道深度挖掘自身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资源富矿,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别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新名片,让乡村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诗意栖居地。

西坞街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河道纵横交错,古桥静卧其上,古街古巷保存完好,处处流淌着江南水乡的婉约韵味。其中,“金溪五村”作为西坞乡村旅游的核心节点,依托独特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丰富的乡村体验项目,精心规划出多条特色旅游线路。金峨山赏花游,春日繁花似锦,漫山遍野令人陶醉。水乡古镇风情游,游客可漫步青石板路,穿梭于古街古巷,触摸历史的沧桑;可乘一叶游船,悠悠穿行于河道,饱览水乡秀美风光;还可参与农事体验活动,品尝地道农家美食,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

设施升级,提升旅游体验品质。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与吸引力,西坞街道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新建标准化停车场、干净卫生的旅游厕所等设施,有效解决游客出行的后顾之忧。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住宿和餐饮选择,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人才汇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西坞街道创新人才招引机制,通过“引、育、用”等多种方式,汇聚各方人才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机制,破解乡村人才困境。为破解部分村庄人才匮乏的难题,西坞街道探索“跨村任职”模式,选派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金雁银雁”书记到相对落后的村庄挂职第一书记。陈伦自2017年年底起,在担任蒋家池头村党支部书记的同时,相继兼任孔峙村、康亭村第一书记。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治村经”,带领这些村庄实现了华丽蜕变,村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能人回归,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施“能人回归”计划是西坞街道吸引人才的又一重要举措。广泛挖掘各领域适合回村参选任职的能人,扩大村级换届的选人视野,有效提升了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四海便是“能人回归”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带领下,村庄发展从“一盘沙”迈向“一盘棋”,网红直播、蓝印花布、乡村民宿等多个产业接连入驻。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的雷山村在2024年突破110万元,村庄发展走向统筹有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能人治村”模式充分证明,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人才培育,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为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返乡创业,西坞街道从技术服务、项目资助、场地提供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如雷山村借助金溪山茶花红领乡创基地平台,搭建起民宿、盆景等12个专业合作社,吸引了众多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西坞街道搭建完善的乡土人才培育体系,建成“和美乡村”名师工作室、“醉美金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市级教育平台,围绕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实用技能、政策法规、村务管理等内容,对返乡人才开展全方位培训,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更好地适应乡村建设的需求。这种“产业+人才”发展模式,紧扣当地农业特色,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实现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专业引领,创新乡村发展模式。西坞街道大力培育乡村CEO等专业人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釉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邬彬旭自2023年担任庙后周村乡村CEO后,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统筹村庄设计、建设、推广和运营,与其他青创客合作,引入“山屿火车”网红营地、枫溪文化非遗体验园等27个农文旅项目,使庙后周村在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村集体创收280.94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数达12项,成功打造成“非遗特色村”。这种“人才+项目+基地”模式,促进了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品牌效应,吸引青年返乡创业。随着“金溪五村”党建联建品牌的打响,其品牌外溢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众多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在蒋家池头村,返乡青年陈梦琴敏锐把握发展机遇,依托日益增长的游客流量,成功创办了该村首家特色咖啡店,成为党建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生动范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平台搭建 构筑乡村振兴新支撑

完善的平台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汇聚的重要支撑。西坞街道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融合平台,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平台方面,西坞街道以“金溪五村”为示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条6公里长的金溪河将雷山、蒋家池头、税务场、金峨、余家坝5个村串联起来,各村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金峨村的杜鹃林和乡村民宿、税务场村的名人故居、蒋家池头村的慈孝文化、雷山村的古村落文化等“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品串联成线,形成了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有效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这种“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助力农民增收,更实现了乡村产业的价值链延伸和品牌增值。

现代农业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西坞街道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种植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数字赋能平台,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西坞街道搭建农创农播行业联合工会和“坞里兴农”共享服务平台。这两个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技术培训、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平台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搭上电商快车,拓宽了销售渠道,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增收。这种“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地域限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人才服务平台,构筑智力支撑体系。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上,西坞街道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同时,积极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坞街道正以产业融合为核心,以人才汇聚为动力,以平台搭建为支撑,描绘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在未来的发展中,西坞街道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行,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这片水乡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